陈小辰:推进简政放权需重视“放管结合”

2015年08月0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陈小辰认为,“放”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活、放好和放到位;“管”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管权、管责和管制度。“放”和“管”就像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运转良好,车才能稳步地跑起来。

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表文章表示,在上周五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是李克强自2013年担任总理以来主持召开的第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新华社播发的100篇新闻通稿中,“简政放权”4个字出现了65次,会议涉及40多项议题均与简证放权直接相关。

  梳理这100次常务会,简政放权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议题,本届政府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首次常务会,分别都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

  长期以来,政府手里拥有太多的行政审批权,事事要立项,项项要审批,过多的审批权就像网一样束缚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从两年来的实践看,通过推荐简政放权,政府从管不好、不该管的领域退出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根源还是在于一些部门、一些地方简单地认为,简政放权就是一放了之,结果导致事后监管没跟上,盲目取消或变更法律法规赋予的审批事项,造成基层负荷加重、运转失灵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承诺,本届政府要将国务院各部门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砍去三分之一。结果5年的目标,只用了2年时间就已完成。两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同时,为保证这套庞大“权力减法”不折不扣向前推进,去年,国务院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督查,对27个部门和16个省份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19个督查项目中“简政放权”位列第一。

  简政放权绝不是放任不管。当下,简政放权不仅是本届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而且彰显出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逻辑,其实质是要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针对一些地方或部门视简政放权为一放了之、放管分割的错误观念,应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放”与“管”的边界,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

  总之,“放”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活、放好和放到位;“管”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管权、管责和管制度。“放”和“管”就像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运转良好,车才能稳步地跑起来。在此基础上,放权还必须解决好“谁放权、怎么放、放给谁、放后做什么”的问题,在下放权力的同时考虑好权力对接和依法监督管理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唯有如此,简政放权才能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活力。(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小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简政放权助力中国迈入“创时代”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