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乡音又怎么记得住乡愁?

2015年07月31日 10:58   来源:光明网   苑广阔

  近日,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7月30日《长沙晚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身处外地,听见身边某个人普通话里透着自己的乡音,用家乡方言一试探,对方眼睛一亮,也用方言回应,两人的关系立马就密切、亲近起来;当你久居外地回家过年、探亲,越临近自己的家乡,周围的方言乡语就越是浓厚,心情也逐渐激动、舒畅起来。以上提到的种种,就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之所以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地方。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你连自己的方言都忘记了,那么你的乡愁又何处寄托?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化、城镇化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之下,全国各地的方言正日渐式微,很多从小就移居外地或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家乡的方言了。所以当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发起这项方言调查计划的时候,马上得到了当地乃至外地网友的一致支持与点赞。这项计划准备用声像的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以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背后不可避免地有保护和拯救地方方言的意味。

  很显然,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其当回事。比如一些网友就会觉得,再有魅力的方言,也终究是属于一个地方的语言,使用者有限,倡导方言不但和国家提倡的使用普通话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更加文明、开放的时代潮流,不符合“地球村”文化。这种观点难免存在很大的误解,我们保护和拯救方言,并不是排斥说普通话,就像我们保护和拯救汉语,也同样不排斥学习和使用英语、日语、韩语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一样。

  更何况,拯救和保护一个地方的方言,其价值和意义远远不至于在外地攀攀老乡关系,回家以后感受一下乡音乡情那么简单。实际上,在语言学家看来,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都包含着很多文化传统,在这种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里面,方言就是一把钥匙,缺失了这把钥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进入这一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机会。或者说,如果一种方言因为会说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其失传,那么我们随之失去的,就包括了方言背后的这套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而且,这种消亡,就像一种动物的灭绝一样,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

尽管我们很幸运,已经有了先进的声像设备和数字处理技术,可以在一种方言消失之前把它永久地保存起来,流传下去,但是一种方言最大的生命力显然还是在于应用。因此,即便我们出于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说家乡方言,但和同乡在一起的时候,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能否坚持说方言乡语呢?或者像主持人汪涵一样,自己动手把家乡的方言录制贮存起来,作为留给后人的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