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训练营"是方言教育有益尝试

2014年06月09日 11:28   来源:东方网   陶象龙

  据报道,教沪语、唱沪剧,6月7日下午,由上海沪剧院开办的首期“沪语训练营”如期开幕。30位小朋友在上海沪剧院演员吕贤丽字正腔圆的沪语声中,上了沪语班第一课。(6月8日《新闻晨报》)

  说到小学生的“训练营”,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奥数、外语、乐器。而“沪语训练营”的出现,确实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觉得很新鲜。

  应该承认,在我们很多城市,都面临着方言教育的尴尬。一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说当地方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即使会说一些方言,也常常是一口洋泾浜,不论从发音,还是从语言的连贯性来说,都显得很不“地道”。

  的确,方言教育的尴尬,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诸多原因。在家庭环境中,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交流都习惯用普通话,很少用方言。即使一些孩子从爷爷奶奶那儿学一些方言,也因为缺乏系统性,显得零零散散。而在学校环境中,老师上课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都是用普通话,方言更是派不上用场。因为缺乏学习与训练的机会,很多孩子不会说方言,或者发言说得结结巴巴,就不觉得奇怪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是一本厚厚的文化教科书。方言被忽视或者被冷落,无疑让我们感到很大的缺憾。所以,笔者认为,“沪语训练营”的出现,给了我们社会有益的启示。

  一方面,这是对沪语规范化教育的有益尝试。据了解,这次“沪语训练营”聘请的老师是上海沪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不仅授课的师资力量有保证,而且训练营以小班授课,教师授课可以照顾每一个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编写、改进、完善教材,从而形成了沪语培训的规范体系。

  另一方面,方言的趣味化教学,也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更好地掌握方言的精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刻板的语言教学无疑会让孩子有一定的疲惫感。所以,如何在方言教学中融入一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亮丽元素”,承载了我们社会很大的期待。显然,沪语训练营把“沪剧”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语言案例,为沪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沪语训练营”的消息一传出,就引发社会关注。几次沪语训练营试听课,吸引了近千名家长带着子女前来试听。可见,方言教育只要积极引导,家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这,才是方言教育的良性“互动”。

  所以,笔者在想,“沪语训练营”需点赞。这样的方言教育,不妨在更多的地方多一些推广与复制。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