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权须为民

2015年07月23日 10:47   来源:学习时报   熊若愚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才能谋出个百年犹得济苍生。”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谷文昌为官恪守一条心中的底线: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带领东山人民艰苦奋斗,战胜风沙,彻底改变了东山的面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地群众尊敬地称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然成为当地的习俗。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前极少数位高权重的人,不但没有“为党分忧,为民谋利”的坚守,反而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滥用公共权力:有的把权位作为享受的阶梯,讲求排场,挥霍浪费,贪图奢靡;有的把权力作为资本,搞权力寻租,悬权力待价而沽,以权谋私;有的为个人仕途,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自行其是;有的只看局部,不谋大局,只求个人威权,不讲中央权威,等等。凡此种种,都会带来严重脱离群众、滋生消极腐败、亵渎法律尊严、败坏社会风气、动摇执政根基等严重后果,必须予以毫不留情的惩治。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论位置多高、权力多大,都要记得权力来自人民。如果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严重违纪违法,以至滑入犯罪的深渊,就既背叛了共产党,又背叛了人民,注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注定会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

  一些人之所以忘记为官的初衷,背弃自己的良知,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背叛了党和人民,原因可以找到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权力观出了问题。早在2010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在论述官员与百姓关系时,古哲先贤总是强调,“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如果当权者一意孤行,必会“自绝于天,结怨于民”。这些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用权智慧,历代有操守的士大夫都能够恪守于心;而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却随意破坏组织纪律和规则程序,放纵行使公共权力,把公权当私器,把权力当作身份、等级、荣誉、地位和权势的资本,追求权力占有和特权享受,以权谋私,为所欲为。其思想根源就在于颠倒了官员与人民、公仆和主人的关系,总是以人民群众的“父母官”自居,视百姓为臣民,甚至为草芥,无丝毫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坚持用权为民,就是要站稳党性立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一定要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必须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真正做到事事出以公心、时时用权为民。

  坚持用权为民,就是要心系人民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须始终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心存敬畏,知耻知止,慎微慎独,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2016,我想对你说……    2015年12月31日
  • ·一心为民,才能被人民永远怀念    2015年08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