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同应对疾病等健康问题,是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就如何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建立有利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我有两点看法:一是不管什么原因,恶性伤医事件就是刑事案件,必须旗帜鲜明,依法处置,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医患矛盾混为一谈。二是医患矛盾和其他冲突一样,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儿,仅仅从单方面寻找突破是难以根治的。所以,要想彻底解决医患分歧,需要用“组合拳”打通医患双方的各个环节。
首先,改进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管理者,我是真切体会到医疗环境的恶化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并且有恶性循环之势:医学储备人才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培养难度加大,加之准入、收入、压力等因素使得很多医学生毕业后选择非医疗工作,进而影响医疗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稳定性,这增加了患者对诊断的疑虑和顾忌,从而进一步恶化医疗环境。我们知道,在一个体系出现障碍时,存在“推倒重来”和“外部疏导”两种解决办法,而重建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显然会费时费力,所以及时施加外力干预是当前的最佳手段。需要政府和医疗管理部门通过政策鼓励、经济扶持、定向培养和公关宣传等方式将人才“引进来”,然后通过合理安排、鼓励发展、经济激励和适当约束将人才“留下来”。
其次,增强医疗行为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因为医疗本身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患者很难站在医生的角度看问题,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医生们总是工作时火急火燎、接诊时“牛气冲天”。又由于医疗行为的安全要求,使得类似于“一日教师”“值日片警”之类的体验活动难以展开,这就更加大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难度。对此,一些卫视频道推出的医师真人秀节目就特别值得关注,让医生们以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死板的治病机器”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社会也需要更多的类似媒介来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此外,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家人也可以承担起“社会宣传员”的职责,让更多的人感同身受。从另一面讲,虽然医生和医生家属也会生病、也会去看病,但是由于自身的医疗知识储备,他们就诊时的体验与普通患者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医务工作者往往也难以充分理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困扰。因此,鼓励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从事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增加医生的患者体验课程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再次,增加医学人文教育所占比重。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医疗技术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也从关注患者的机体康复转而兼顾其心理感受,并且越来越多的医学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也逐渐重视患者的社会属性。然而尽管如此,医疗技术尤其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患者健康需求和心理满足度的要求。所以,医疗领域,尤其是医患双方的心理更需要投入技术和力量,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尽管医疗技术的进步难度很大,我们仍然需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将医学人文教育和患者满意度监测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管仲军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