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4月1日起实施。规范明确,乘客上车前,出租车司机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除包车服务外,要使用计价器,不得议价,不得绕路。此外,出租车企业对于乘客投诉,应在24小时内处理,10日内处理完毕,并将结果告知乘客。 (4月1日《长沙晚报》)
出租车行业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行业出现挑客拒载等违规行为,可谓害人害己:一是侵害乘客利益和权益;二是伤害出租车行业形象甚至城市形象。1日起实施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被称为出租车服务规范“国标”,“国标”以空前的力度,比如设置“禁问令”等条款,来治理久为人所诟病的出租车挑客拒载等,无疑是众望所归、民意所在。
当前,“打车难”仍是许多城市的通病。有79.7%的网友反映其所在的城市“打车难”。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有8.48%的人表示通常需等待半小时以上,45.29%的人表示打车需等待10分钟至30分钟,仅11.68%的人表示等待出租车的时间在5分钟以内。在如此等车难的情形下,若再遇挑客拒载,乘客恼怒或埋怨打车“等不起也伤不起”,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路太远、路太近、路太堵 ,任何一项都能成为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的理由。司机能如此“牛气冲天”,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根源在于出租车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这边厢,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那边厢,是被扎紧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在客源充足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出租车乱象频出也就难以避免。在没有对出租车体制机制、运营模式进行改变的情形下,“禁问令”显然难以治愈“打车难”的顽疾。
“禁问令”出台前,各地对于挑客拒载等行为,也是处罚甚严。如长沙市今年2月出台了近年来最严厉的处罚措施,出租车一年内累积两次拒载,司机将被列入黑名单,取消服务资格,并配合开展新一轮的整治拒载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部分城市,禁令形同虚设,处罚规定束之高阁,挑客拒载依旧。何以至此?源于常态性执法长期缺位,而运动式的选择性执法,致使一些出租车司机心存侥幸而挑客拒载。何况如今出台的“禁问令”,确切地说仅是一个倡导性文件,并不具有刚性的约束力。难道仅依靠司机个人的道德自律,此后不再挑客拒载,这恐怕也是一厢情愿!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禁问令”的善意初衷落实到位,尚需要打出组合拳。这意味着,严厉的处罚措施及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挑客拒载的司机形成必要的震慑力。此外,出租车体制机制、运营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或改良也是题中之义,如适度减免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等,以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他们才更愿意去遵守“禁问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当然,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与表达诉求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理由期待,出租车能早日摒弃挑客拒载等恶习。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