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很多农民发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背上了贷款且逾期未还,贷款银行是天镇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天镇县信用联社)。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因为担心自己遭遇同样的事情,纷纷到当地人民银行排队查询。(7月13日《京华时报》)
大同市天镇县众多农民被贷款,不仅让农民们倍感震惊,也让公众吃惊不已,农民们怎么就“被贷款”了?200多万元的贷款金额之大(对农民来说),贷款次数之多,不仅暴露出农民们信息被无端泄露的漏洞之大,也暴露出当地金融市场的无序混乱与孱弱。
一般情况下,农民们贷款是“相当的困难”。尽管近些年来,国家给予三农领域政策优惠,农民贷款难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像这种农民“被贷款”的现象,透露出农民贷款中的另一面。先是农民贷款的权益被无端的使用了一下,而其中所隐藏的,或许是众多不为人知、见不得光的交易吧。
农民被贷款,这首先让农民们无端地陷入了他人可能延迟还款进而被信用拉黑的可能,最终在农民自己需要贷款时将面临无资格贷款的囧境。更糟糕的是,农民们原本存贮在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也可能因真正贷款人未及时还款而被无端划走充抵别人的贷款,这是何等的怪诞?!
然而,农民“被贷款”的东窗事发,既不是媒体率先曝光,也不是公安部门侦察所得,而是农民兄弟们自己的意外发现,才挖开了众多农民兄弟“被贷款”的冰山一角。这又是何等的怪诞。当面对众多农民到公安局要求对“被贷款”一事进行立案时,公安部门声称不够贷款诈骗的金额不予立案,这其中是否与公安机关冷对农民被贷款有某种关系呢?
而农民们“被贷款”一事,总是充满各种蹊跷。是谁通过哪种渠道获得了“被贷款”农民的个人信息,包括电话、身份证号,各相关的信用社在贷款中是否存在着故意或者过失,这一切都应该在农民“被贷款”的案件中获得澄清。况且,有的农民“被贷款”多达5次,有的被贷款金额多达18万元,这么多次、这么大金额的贷款,在没有本人到场的情况下,又是怎样贷出去的,显然,相关的信用社应该回答公众的质疑。
农民“被贷款”一事,显然已经超出了金融信贷这样的市场运行范畴,而成为当地一起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但当地政府、相关信用社、公安部门至今没有想到周密的应对措施。这样的被动,也直接干扰了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干脆就不把存款存放在银行里。当农民们已经关注到“被贷款”的蹊跷之后,仍然有农民“被贷款”的事情继续发生,显然,这就不是过失,而是有意而为的行为,到底有多少内鬼,应该尽快揪出来示众惩罚。
农民有贷款的权利,也有不贷款的自由,更应有“不被贷款”的法律保障,而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当地的信用联社自查效果有多可信尚且不得而知,当地政府部门应对措施是否跟得上、保障有力也不得而知。但农民“被贷款”的不幸,就活生生地成为当地金融乃至行政管理不力的一次闹剧,应该得到彻底根治,否则,别说是农民有没有钱了,即便是有钱,当地的金融生态也难以是“风光大好”。信用联社“农民的自家银行”,也就成了一栋虚伪的门面罢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