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真有很多不同?

2015年07月14日 07:17   来源:新民晚报   郁晶陶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近日开展了两项研究,内容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微博行为差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超过30年,独生子女这个群体被贴上了不少标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真有那么多不同,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分析,倒是可以窥知一二。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这两项研究,验证了参与实验的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的社交行为确实存在差异,比如独生子女组在个人展示中的自我描述更积极,粉丝数和互粉数量低于非独生子女组,发布微博和原创图片的数量则更高,一天中第一条微博的发布时间段更早……同时,某些微博行为差异是与独生子女因素相关的,而不是由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变量所导致。

  这些特征,已经可以勾勒出一个社交圈较小但也可以很热闹的人。也许你会对号入座,觉得仿佛在说自己;也许你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并非如此。这都很正常,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群体的特征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推到个人身上。何况,按照不同的标准,一个人本来就可以被划分到多个群体,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

  相关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像占星术那样去预测一个人,而是让我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现象有更多了解。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其复杂性,越能感到,要得出一个结论或判断,需要多么慎重。

  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人会轻易将其简单化,匆忙之间就下了个结论或贴上个标签。例如,民政部近日公布,去年我国离婚率上升3.9%,连续12年递增;“80后”结婚3年内申请离婚的超四成。对此,有人归因于“80后”对婚姻的态度太轻率,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增加了出轨风险……这样轻易的道德谴责和以偏概全,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要迅速下结论往往是容易的,难的是先抛开结论,专注于得出结论之前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因为它们更可能带领我们走向准确的结论,还因为它们让我们离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又远了一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