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平江县南江镇,2013年新任领导上任以来,当地政府为解决财政紧张,出台了一个“奇思妙想”的办法:镇政府开始默许违章建筑的存在,前提是向镇政府缴纳一笔1.5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赞助费”,“然后就随你怎么盖”。该镇党委书记称,目前一共收取了100多万元“赞助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他还解释说这笔钱都是居民自愿缴纳的。(《南方都市报》7月1日)
镇党委书记的“自愿论”,显然站不住脚。即使交所谓“赞助费”的居民都心甘情愿,不过都是为了奔向一个目的——让自己的自建房更高更大一点。镇政府显然对此心知肚明,与其说这笔钱是“赞助费”,不如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保护费”,交了钱,便保你不被拆除。可见,南江镇镇政府既有行政不作为的毛病,又涉嫌巧立名目乱收费。这种做法在基层政府中似乎并不少见,指向的普遍性问题是:如果基层财政紧张,究竟该怎么办?
一些地方政府总有这种思维,哪怕财政再紧张,都不能苦着自己。南江镇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审计结果显示其镇政府大楼建设挪用民政专项资金,而且早就有网帖举报该政府大楼超豪华。看来,当地政府“开源”的能力远远超过“节流”的本事。遇到建大楼等形象工程,地方政府似乎永远“不差钱”;而一牵涉到民生项目,这些地方政府就经常叫苦连连。从这个角度看,南江镇找到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办法,即利用民间建楼需求实现权力变现。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阿根廷科尔多瓦省比亚雷马斯镇遭遇财政紧张时的应对办法——2012年7月,因经费不足,镇政府只能先为一部分公务员发工资,而且发放顺序要抽签决定。当时该镇共有92名公务员,第一批抽签之后23名公务员“幸运”地领到了工资,剩下的公务员只能等到下一个月再抽签。当时,编译报道者也许是出于看国外笑料的心态,但现在看来,阿根廷小镇处理财政危机的办法虽然极端,却是最小化地损害民众权益的妥协之举。
其实,国内也可能出现基层发不出公务员工资的情况。有房地产专家曾指出:“没有土地财政,很多地方政府几乎寸步难行,有的地方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而在今年年初,河北有个县靠铁矿企业开工资,企业停产后,当地公务员没钱发工资了,只能央求该企业继续生产。无论是土地财政还是矿业经济,在如今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财政增长遇到瓶颈并不令人意外。
当然不能因为这种局面,就回到过去粗放型发展的路子,更不能像南江镇那样自己找一条野路子。地方政府过得紧巴巴的,今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过去习惯于大手大脚花钱的某些基层官员,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但现实局面决定了他们必须适应。也许,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财政困难,只是一时一地的阵痛,不过这恰恰能够倒逼地方政府调整支出观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地方政府压缩财政支出的空间有多大,目前暂时还没有看到一个确切数字,不过普遍认可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压缩支出依旧有很大潜力,还远没到像一些国外政府那样变卖资产、抽签发工资的地步。每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仍然存在,修建楼堂馆所的行为尽管一时被压制,恐怕还只是“不敢”,而远非“不想”。最重要的是,不管财政收入怎么下降,向民众寻求“开源”应当是最谨慎的最后一步,而且要经过合法合规的程序,公权力不能任性地发明什么野路子、土办法。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