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悲惨剧本只为爆火:别让流量吞噬了诚信

2024-10-21 07:04 来源:红网

  近日,有用户在网络平台发布“外来媳妇遭嫌弃殴打赶出家门后,躲进山洞艰苦求生”的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评论,经查证,发布者聂某为了博取流量,通过编造剧本、摆拍的形式欺骗网友,目前已被处罚。(10月19日 《环球时报》)

  流量,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似乎成为了一种令人趋之若鹜的“宝藏”。许多人为了追逐流量,不惜放弃道德底线,以虚假的内容来吸引眼球。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不乏有网友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无下限地通过剧本进行炒作,把虚构的事件当成发家致富的秘诀,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广大网友的欺骗,更是对网络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编造剧本的本质是利益熏心,漠视网络诚信。聂某为了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地编造假剧本,欺骗广大网友,亵渎网络诚信。当网友们为视频里的“外来媳妇”的不幸遭遇揪心不已、倍感同情时,却未曾料到自己已然沦为聂某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欺骗行为不仅让网友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也让他们对网络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长此以往,人们将不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内容,网络的信任基石也必将逐渐崩塌。

  不容置疑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往往是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代表,然而,当流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时,诚信往往被抛诸脑后。像聂某这样编造虚假剧本的人,只看到了短期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后果。他们或许能够在一时之间获得大量的关注和点赞,但这种虚假的繁荣终究是昙花一现。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于网络之上的一言一行负责到底。聂某遭受行政处罚,这是她为自身错误行为所必然承担的后果。与此同时,这也给所有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流量的人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唯有真实且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够真正获得网友的认可与尊重,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网络世界中长久立足。

  在流量时代与后真相时代,为博眼球编造事件、散播谣言已然成为网络的顽瘴痼疾。每个网络创作者在追求利益、创造作品时应保持讲求事实、真诚创作的底线,切不可让流量吞噬了应有的诚信,沦为虚假事件与闹剧的炮制者。同时不可或缺的是,相关部门在内容监管方面必须承担起应尽之责,及时澄清辟谣,共同为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编造悲惨剧本只为爆火:别让流量吞噬了诚信

2024年10月21日 07:04   来源:红网   孟晴晴

  近日,有用户在网络平台发布“外来媳妇遭嫌弃殴打赶出家门后,躲进山洞艰苦求生”的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评论,经查证,发布者聂某为了博取流量,通过编造剧本、摆拍的形式欺骗网友,目前已被处罚。(10月19日 《环球时报》)

  流量,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似乎成为了一种令人趋之若鹜的“宝藏”。许多人为了追逐流量,不惜放弃道德底线,以虚假的内容来吸引眼球。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不乏有网友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无下限地通过剧本进行炒作,把虚构的事件当成发家致富的秘诀,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广大网友的欺骗,更是对网络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编造剧本的本质是利益熏心,漠视网络诚信。聂某为了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地编造假剧本,欺骗广大网友,亵渎网络诚信。当网友们为视频里的“外来媳妇”的不幸遭遇揪心不已、倍感同情时,却未曾料到自己已然沦为聂某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欺骗行为不仅让网友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也让他们对网络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长此以往,人们将不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内容,网络的信任基石也必将逐渐崩塌。

  不容置疑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往往是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代表,然而,当流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时,诚信往往被抛诸脑后。像聂某这样编造虚假剧本的人,只看到了短期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后果。他们或许能够在一时之间获得大量的关注和点赞,但这种虚假的繁荣终究是昙花一现。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于网络之上的一言一行负责到底。聂某遭受行政处罚,这是她为自身错误行为所必然承担的后果。与此同时,这也给所有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流量的人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唯有真实且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够真正获得网友的认可与尊重,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网络世界中长久立足。

  在流量时代与后真相时代,为博眼球编造事件、散播谣言已然成为网络的顽瘴痼疾。每个网络创作者在追求利益、创造作品时应保持讲求事实、真诚创作的底线,切不可让流量吞噬了应有的诚信,沦为虚假事件与闹剧的炮制者。同时不可或缺的是,相关部门在内容监管方面必须承担起应尽之责,及时澄清辟谣,共同为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