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制造当积极应对“双端挤压”

2015年06月25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   黄群慧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披露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未来10年里,全球供应链性质的改变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报告特别指出,鉴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格局的改变可能会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外媒的观察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也具有深远意义。

  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后发国家的制造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逐步向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型经济转变,我国制造业也呈现出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趋势。

  从工业出口结构看,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7.3%和9.8%,远远高于全国工业品出口值5%的增长率。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内部分工体系逐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中国与新兴市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这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

  但在攀升过程中,我们将同时面临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的低端挤压,中国制造业必须打造应对“双端挤压”格局的强健体魄。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制造业空心化”,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并以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核心,制定各类制造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试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牢牢占据制造业高端,对中国制造业形成高压态势。

  另一方面,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将以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泰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大致相当,但人均工资水平却显著低于我国;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均低于我国。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其制造业区位吸引力会快速提升。今年还有跨国公司关闭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如微软关停诺基亚在东莞和北京的工厂,另一方面有的长期做代工的国内生产企业倒闭,如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端挤压”困局。

  对此,中国制造业应该做好三方面应对。在思想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双端挤压”格局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必须面对的,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经历的“成长之痛”,也是促使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动力。而且,“双端挤压”格局不可能短期内突破,应做好在这样的格局中进行长期竞争的思想准备。

  在战略方面,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制造业发展国家规划。这个规划需要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和国际竞争性,其本质是一个建设工业强国的国家规划。我国新推出《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意义正在于此。

  在措施方面,我国要根据已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国情,紧紧把握当今世界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的两大工业化趋势,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入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基于产品构架视角,中国制造业产品现在大多是简单的模块化产品,未来应该努力培育出生产复杂的一体化产品的能力。后者将是未来一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制造业细分市场大有可为    2016年05月27日
  • ·“智造”铸就新动能    2016年04月21日
  • ·抢占制造业“智高点”    2016年03月09日
  • ·如何抢占科技制造业发展先机    2016年03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