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防线失守,高龄冻肉一路通关

2015年06月24日 10:45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6月23日 新华社)

  高龄肉类、冻品走私,此般骇人消息,每每让公众惊诧不已。事实上,相似的新闻,我们已经一再领教。而时至今日,其又一次回归舆论视野,只能说明相关的公共职能部门,并未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切断这类案件的运作链条……作为一种专门的走私类型,“冻品走私”的绵延不绝,不仅暴露出缉私执法的某种无力与无奈,更折射了本土语境内食品流通的重重失守。相较于“僵尸肉”的流入,其竟可被中国市场所消化的现实,也许更为可怕吧。

  经由多年的实践,冻品走私早已积攒了成熟的操作经验。比如说,雇佣边民肩背手扛,采取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式走私,将冻肉偷运入境。必须承认,这种种手法,的确给海关执法造成了极大困扰。为此求解,固然要有赖于跨国执法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但除此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强化国内市场的食品流通监管——理想状态下,缜密的管控链条,理应延伸到食品入境的那一刻,理应落实于食品流转的每一个环节!

  可现实中,走私而来、非法入境的“僵尸肉”,居然能轻而易举地,融入国内食品市场的产销网络。这一尴尬的现象,所传递的“信息量”不可谓不大。很难想象,在处处设防的现代社会内,来历不明的食品,如何能一路畅通无阻?纵使如大家所公认的,现有的食品安全网络还很“粗放”,可我们的确已有种种本该有效的“设计”。比如说,针对食品厂家的例行抽检,针对物流环节的专项管理,以及针对终端销售的最后把关等等。

  然而,纸面的程序设计,在落地执行之后,往往会“集体性实效”。得益于此,“僵尸肉”方可一路通关。令人悲哀的是,许许多多针对食品安全的防范机制,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刚性和震慑力,甚至时常沦为权钱交易的筹码,成为滋生阴暗勾搭的温床。于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记者调查发现,所谓食品溯源体系乱象重重,“2分钱1个追溯标,产地随便写”。诸如此类,实则都表明,被架空的、被“赎买”的食品安全防线,反倒成了可疑食品的洗白通道。

  若无法充分约束“执行者”,所谓食品安全机制,完全可能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审视“僵尸肉”案件,最显见的教训,当然就是确立更为严格的责任框架,来迫使“个体执法者”守住底线、恪尽职守。而此外,这类事件的一再发生,也提示我们,从根本上升级食品产业形态的迫切性。传统模式内,作坊式生产,而后收集储存、批发分销、隐秘交易、随意上市的漫长链条,与来俱来充斥着不确定风险,惟有经由现代化改造,才可使之纳入有效监管之中。(然 玉)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