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培养富二代并不是政府的职能

2015年06月15日 10:17   来源:中国网   肖华

  迟到早退“罚款”1000元,为了上课从全国各地坐飞机赶来,开课前半小时先吟诵《孝经》。一堂面对纳税上亿元的福建民营企业家孩子的特殊培训课在北京翠宫饭店再次开课,来自全国各地的闽商子弟70余人参加了此次授课,最远的还有从台湾和西藏等地赶来的学员。(6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启动 “富二代” 培训工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有的地方政府早已经开始启动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高校及培训机构也纷纷瞄准了富二代教育市场,采用国内外顶级的师资和商业资源,以导师制培养方式,为企业培养明天的CEO。

  当然,这并不是说培训“富二代”不重要。正如一个调查显示的那样,预计未来5~10年,将有300万民企迎来接班换代高峰,预计交接顺利的仅30%。所以,有的地方把培训“富二代”提高到地方经济是否持续发展的高度,一旦这么多的企业不能做好接班工作致使企业倒闭,这可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但真的有这么可怕吗?有资料表明,全球民营企业成功交接的占企业总数的30%。在美国,只有15%的企业可以传给第三代。而能四代不倒的,只有5%。可是就是这样,在美国我们很少看到政府主动培训富二代的。我们也没有看到由于不能接好班,美国经济发生可怕的事情。

  美国政府很少主动培训富二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财富是社会的,富二代不能接班,可以交给职业经理,可以把财富回归社会,以巴菲特为例,他只给了孩子几十万,让他们去投资或创业。可是我们却主动的培训富二代,希望让财富在他们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就是把财富看成了私人的,不能归还社会。

  一些地方不惜花费巨本,也要培训富二代,可是对穷二代培训却熟视无睹,这不得不让人看到这是在人为的制造这样最大不公的存在。难道他们仅仅是因为富二代,政府部门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继续的拥有巨大的财富吗?难道他们仅仅是穷二代,政府对他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命运就熟视无睹吗?

  在富二代和穷二代上,我认为更应该要培训的是穷二代。富二代从来不缺乏培训的条件,而缺少培训条件的正是穷二代。在这时候政府更应该帮助他们,使他们通过培训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那些富二代,如果没有能力,那么他们不能接班又有何妨?

  作为政府,培养富二代并不是政府的职能。很多时候,有的富二代可能无论怎么培养,也不会有经商的能力,有的富二代可能并不想自己经商,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培训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政府,应该尊重市场选择。第一代经商,作为第二代可以选择其他,如从事教育、从政、科研等。即使没有子女接班,可以找职业经理人。

  富二代如何培养应该让市场来抉择。如果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会有培训机构选择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大的利润,这不需要政府操行。政府要操心的是,穷二代的培训教育,因为这不是市场能解决的。很多穷二代因为贫穷而不能参加培训,很多培训机构因看到没有什么利润也不会组织这样的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要出手。穷二代的培训比富二代的培训更重要。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力培养涉税专业人才    2016年06月20日
  • ·培养造就铁一般的干部队伍    2016年02月15日
  • ·培养“梅西”不如培养兴趣    2015年03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