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授求胯下之辱,真能培养反抗精神?

2015年05月14日 07:48   来源:扬子晚报   谢松波

  为传递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这位副教授真是蛮拼的,但当他主动趴在教室门前的时候,不知道被惊呆了的学生们是怎么想的,会不会因此产生跨也不是、不跨也不是的不适感。副教授说,他那天的行为并非随性而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想以此激励学生成为敢于“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但教师主动趴在门前求“胯下之辱”,显得有些用错药的感觉。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名教师真心对学生的赤诚用意,他愿意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凌辱”,足以看出其希望学生摆脱旧有束缚,敢于否定权威之心。

  但是,所有的目的都要以合理的前提为基础,要讲究事物的逻辑。我们来看下,副教授趴在门前,让学生从自己身上跨过去,是他主动要求学生这么做,学生即便真从他身上跨过去,也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地方,这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又有什么关系呢?“胯下之辱”在传统意义上代表着一种极其不尊重,事实上,我们既要教育学生具有反抗精神,又要培养其最起码的尊重。换句话来讲,老师要求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而最终凭借对事实的判断,不按老师要求去跨的,才是真正的反抗。

  在教育领域,我们渴望有更多教师能牢记使命,为学生提供“走心”的教育。但这并不是以“自虐”为前提,即便现实中需要以“自虐”达到育人的目的,也要有说服力的由头,要“自虐”得其所。在此方面,有先例可循。比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范忠信,在2014年1月1日围绕南湖爬行了1公里,“掌膝渗血”。他是为兑现预言2013年中国官员财产会从县乡级全部公开,否则自罚的诺言。

  对于年轻人来讲,具有否定权威、反抗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该副教授也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但自己主动趴求“胯下之辱”换不来学生的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人格教育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的,倘若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根本就不需要“胯下之辱”这样的自我矮化式教育。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力培养涉税专业人才    2016年06月20日
  • ·培养造就铁一般的干部队伍    2016年02月15日
  • ·培养富二代并不是政府的职能    2015年06月15日
  • ·培养“梅西”不如培养兴趣    2015年03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