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话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笔者认为其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第一是科技问题,关乎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第二是政策问题,牵涉到农产品贸易与转基因种苗管理制度;第三是社会人文问题,包括社会风俗的适应、宗教伦理的相容与相悖、民众教育与沟通等。之所以提出转基因也是社会人文问题,是因为民众对于新兴事物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的话,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恐慌,会拒绝甚至破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比如200年前火车刚在英国出现的时候,被看作是个庞然怪物,需要有人手持红旗在车头前奔跑,警告民众火车来了。科学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部分,民众态度会决定新兴事物未来的命运。转基因不同于火车,看不见摸不着,我认为有必要调整思维,重新思考这项新技术,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也是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世界各地在关于转基因的争论上都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特点,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转基因也是社会人文问题”这件事。多数民众认为说转基因要么有害要么无害这种一刀两断式的解析更容易处理事情,不会考虑中间的模糊地带。事实上任何一项科技都是中性的,刀子既可以被当作工具杀人,也可以被当作手术刀救人,正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台湾对待转基因问题也呈现出极端的两派。台湾的转基因反对派会收集大陆、欧洲、非洲以及其他地区关于转基因的负面报道甚至是谣言,把这当作论述证明大肆传播,使得民众被误导,这很不幸。非黑即白走极端本身是个一般性现象,只不过在转基因问题上被放大了。目前民众还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对于新兴科技,只要人类好好使用就可以造福社会。
切实落实“转基因也是社会人文问题”需要科学家和普通民众共同努力。比起能言善辩的转基因反对派,科学家往往不善言辞,喜欢在实验室里闷头搞研究,这样是不行的。科学家不发声民众更容易被反对派蛊惑。因此科学家应该走出象牙塔,要去公众场合讲话,学会用百姓的语言和民众沟通。这是有技巧的也有一定难度,需要不断练习。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毕业之后就不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转而从媒体、网络或者朋友获取科学知识。但是科学进步很快,媒体和网络上的内容可能并不正确。在生命科学院工作的人也不一定了解转基因的健康效应,这种东西需要科学论述和科技整合,非专业人士不见得解释的完整有逻辑,对普通民众来说门坎更高。但即便困难有障碍,我认为民众还是应该努力寻求正确的科学知识。
媒体喜欢刊登转基因的负面报道,因为相比较科学家空洞枯燥的理论,反对派的耸动演讲更能吸引民众眼球,这样一来民众就又会看到更多负面新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英国已经建立名为科学媒体中心的慈善组织,由官方和民间团体共同建立,剑桥大学、英国卫生部以及其他民间法人都有参与。这个媒体中心独立运作,根据正确的科学知识发布信息。比如有媒体报道人类吃了转基因食物身体出现变异,该组织的科学家就会第一时间研究清楚,搞明白到底是不是这回事。然后提供足够的数据给媒体,供其撰写正确的、平实易懂的新闻报道。我建议媒体记者在报道转基因时要懂得借助专家的力量,否则就不要写,不懂至少可以不乱讲。这样既是出于职业操守,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距离人类理性认识转基因还要多久?这并不容易回答,我认为至少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很多民众已经相信反对者天花乱坠的讲述,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想要挽回人心不是简单的事。转基因作物比如棉花,对国家的经济、环境、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帮助,这一代人误解太深,新一代人接受新的学校教育,也许可以理性认识转基因。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是非自然的产物,有违自然规律。但在大自然层面,地震风雨杀死人,人以坚强建物保护,有违自然规律吗?在人生层面,社会上有许多唐氏症、自闭症、连体婴等的婴儿,人类用医药救治,算不算违背自然规律?在供应粮食层面,农夫在作物田里抓虫、浇水、除草等,算不算违背自然规律?很多人对自然与非自然没有正确的观点。另外,人类自有农作以来,就在改变物种,希望食物更营养、更少毒素等,也就是改变基因,因为改变了物种特性,亦即古人已经在做转基因、改变自然,诺贝尔生医奖得主沃森(James Watson)也曾这样表示。但反对转基因者不明白基因科技,以为今天分子生物学的育种才是转基因,其实是错误的。再说,世界卫生组织等深具公信力的单位,均声明经过批核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反对者视若无睹,却宣称有害。总之,反对转基因者不解基因科技,却好发议论而弄得社会恐慌。
不论现在面对多大阻力,我相信转基因未来一定会普及,因为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地球已经不堪重负,转基因是拯救地球与人类的科学方法之一。在民生福祉上,转基因也是很有用的技术,包括救治糖尿病的胰岛素等,在医疗上的应用不胜枚举。现在转基因受到误解,而争议不断,跌宕起伏,但我认为社会会有接纳的一天,转基因技术会越来越普及。▲(作者是台湾公益《科学月刊》社理事长林基兴,著有《一本书看懂转基因》,本文由邢晓婧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