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全国转基因大米品尝会京津站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80名网友“试吃”了3公斤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支持者方舟子现场试吃大米。而“名嘴”崔永元则认为此类科普品尝或存在违反科学伦理的情况。据悉,当日,西安、杭州等20多个城市也举行了相关大米品尝会。(2月9日《新京报》)
转基因是一个科学话题,它最需要的是科普,而不是口水。一拨人,拿着筷子吃了一碗不一样的饭,这样的活动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对此,有一个逻辑必须理清:有人试吃转基因大米,并不等于转基因大米就没有问题,试吃几次没发现问题也并不等于长期食用没有问题。这就好比吸烟,吸一两次烟,我们看不出它的危害。所以从整体来讲,笔者以为,举办这样的活动,意义其实不大。事实上,这类活动以前就有过,故而也没多少新闻价值。
不过,如今“崔永元+方舟子”已经成了转基因话题的催化剂。去年,围绕“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方舟子和崔永元在微博上过招数月,之后两人还从微博闹上了法庭。但这让转基因成了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名词。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试吃活动当然也就更具讨论热度和吸引力。
众所周知,前不久,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就提及要加强转基因科普。所谓科普,就是要让人们全面了解转基因。而要全面了解,就必须有多维度信息和科普平台。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单纯说转基因的好话,也不能只谈它的隐忧。从这个角度看,“试吃”只能是转基因科普的“副词”。
其实,对于操纵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最初并不是公众提出来的,而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的,转基因风险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科学话题。也就是说,它经历反复批判和质疑本就理所应当。因为只有把一个个质疑问题解决了,风险才会降低。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公开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支持,认为它与非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没有差别,但要知道,没有安全性差别和没有问题是两个概念。转基因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安全性质疑,比如食用安全,该不该主粮化;比如生态安全,如果转基因技术大规模使用对生态环境会不会造成影响;再比如产业安全,即转基因技术一旦产业化,对我国的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质疑都折射出,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它确实需要科普解惑。
就目前来看,转基因科普最大的难题可能是态度问题。专家因为术业有专攻,对转基因领域比较熟悉,而普通人不懂一些常识,可能会问出一些所谓的“幼稚”问题,但专家应该尊重人们质疑和批判的权利。要让转基因话题脱敏,专家应该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共议。如果有人把普罗大众的质疑当无知,并且态度轻蔑,那就不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