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住元朝那些事

2015年06月10日 09:24   来源:人民日报   陈高华

  元朝是人们相对陌生的一个王朝,倘若将其与同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相比,反差就更加明显。造成对元朝历史陌生的因素比较复杂,如过去一些史家觉得元朝“残暴”“野蛮”“社会停滞”,对其评价较低,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当前关于历史的文艺作品中涉及元朝的很少,也影响了人们对元朝的认识。其实,元朝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历史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就不能忽略元朝历史。元朝历史有不少亮点,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可以说,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封建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朝灭亡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宋辽、宋金相继南北对峙,周围还有西夏、大理、畏兀儿等地方政权。吐蕃一度强盛,后来山头林立,互争雄长。13世纪初,蒙古部兴起于漠北草原,在其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带领下建立大蒙古国,先后灭西夏、金和大理,畏兀儿和吐蕃地区相继归附。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1279年灭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忽必烈时代,元朝统治的疆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远远超过了号称盛世的汉朝和唐朝。在元朝统治的广袤疆域内,有汉、蒙古、党项、女真、契丹、畏兀儿、吐蕃、回回等多种族群。国家的统一为各族成员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边疆各族大批内迁,很多汉族成员则移居边疆,不少地区出现了不同族群杂居的现象,各族之间互相通婚相当普遍。今天,河南、山东、江苏、云南等地都有不少元代蒙古、党项、回回、畏兀儿人的后裔。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导致一些古老族群的消亡(如契丹、党项)和新族群的出现(如回族)。中国历史上,族群的构成和分布有几次大的变化,而元代开始形成的族群构成和分布格局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历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元朝在这个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阶段。

  坚持开放,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是元朝历史的又一亮点。汉朝开辟了经过中亚通向西方的交通线,同时探索了经南海前往西方的航线。前者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后者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以及随后西域的动荡,使丝绸之路渐趋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日益兴盛,到宋朝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主要交通线。元朝继承了唐、宋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在经济上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各种文献中记录的与元朝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在200个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印度洋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北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前代没有记载的。明朝初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1389年)和朝鲜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都出现了非洲南部的大三角,两图类似。朝鲜地图的作者明确说是据元人两种地图合绘而成。可见,元代人对非洲地理形势已有所了解。海外地理知识的扩展反映了海外交通的进步。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贡献。可以认为,元代的海外活动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如果要研究相关历史,元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需要认真探讨。

  谈到元朝历史上的亮点,还有必要说说今天的北京就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忽必烈称帝后,在原来金朝中都城的东北建造了一座新城——大都。为了便于对统一的国家进行统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驿站系统,通向全国各地,直至边疆。大都建立至今已有7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除了两度短暂的变化,大都(北京)始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志书古今 启迪未来    2016年05月27日
  • ·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6年03月31日
  • ·用好公序良俗原则    2016年03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