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体恤家属的“不是不孝是无奈”?

2015年06月10日 06:45   来源:红网   晴川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人赡养问题日益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是在家养老还是送到老人院,成了很多家庭难以取舍的纠结。广州日报在对老人院进行调查时,很多家属希望不被曝光,因为他们将老人送到老人院“不是不孝是无奈”。(6月9日《广州日报》)

  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把老人送到老人院确实显得不孝,害怕曝光背负骂名,确实情有可原。然而,这毕竟不是农耕时代。当“远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行孝模式就应该做适当调整。不知变通的固守传统,这是愚孝,很不合时宜。

  孝顺老人,除了物质保障,更要有精神慰藉。这些固然要以一定形式呈现,但根本还是在于孝的内容,看你平时对老人怎么样,送老人院之后又怎么做。天天守着老人未必就是孝,在哪里养老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呆在身边却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案例我们听得多了。不开心,没快乐,何来幸福?何言孝顺?

  其实,如果做子女的能换个角度思考,也会茅塞顿开。不是常有人说老人是“老小孩”吗?既然我们能放心地让自己的孩子进托儿所,那么,让老人进养老院又有何不可呢?尤其养老院在护理方面还存在着家庭养老无法比拟的优势。至于老人最害怕的孤独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一者,老人院本身就具有老人群居性特点,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二者,如今的科技这么发达,手机、可视电话、电脑视频等早已不是稀有品,啥时想见面了,都可以随时“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既弥补了老人亲情滋养的缺憾,也飧了子女的思念之苦。

  在养老问题上,我非常认同西方的养老观念,就是当儿女力不从心时,将老人颐养天年的责任转托社会。这绝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换一种养老方式。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之时,这种养老方式,未见得会被人戳脊梁骨,也不该被人戳脊梁骨,而是应该不断得到强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并最终成为更多人的主动选择。遮遮掩掩、拘泥形式的孝,如果因此给老人内心增添负疚感,就不仅仅是迂腐,简直就是一种大不孝。

  “不是不孝是无奈”,其实还流露出了家属内心另一种隐隐担忧,就是进了养老院的老人,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养老院安全是否能够保证。体恤为人子女的这种拳拳之心,是全社会的责任。而能给他们信心的,就是别让老人遭打受虐,别再出现大火烧出的悲剧深深刺痛他们的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孝入失信名单”的样本意义    2016年04月08日
  • ·“不孝入黑名单”背后的尴尬    2016年01月12日
  • ·惩戒不孝(图)    2014年03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