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标准升级须先行一步

2015年05月28日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标准升级要主动,不能等。当国内标准持续低于国外时,会给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制造”的明天,在于能否生产出打动人心的产品,靠高水平的技术、质量占领市场、引领市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确立高水平的标准做起。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话题——制造业升级亟须标准先行。

  近一时期,各地都在结合实际,研究细化“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实施方案。不少专家建议,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标准升级亟须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值得重视。太多的事例表明,落后的标准只会鼓励落后的市场、保护落后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标准升级要主动,不能等。

  前段日子出现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马桶盖”现象,就发人深省。一只杭州生产的马桶盖出口到日本,竟引来中国消费者的跨国抢购。戏剧性一幕的背后,是标准问题,即在日本出售的马桶盖,是依据日本标准生产的。换言之,消费者费尽周折、漂洋过海买东西,看中的不是别的,而是“日本标准”。与国内标准相比,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不但普遍对产品技术和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非常关注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与体验感受。高标准,是吸引国内消费者眼睛向外的“奥秘”所在。其实,不仅马桶盖,服装、玩具、电饭煲等相当多的传统商品都存在类似的情况。甚至一些国产货在挂上“出口转内销”或“外贸尾货”的标签后,人气立马就能旺许多。

  标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依据,引导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强制性标准更是保障居民健康安全、保护环境的底线。没有高标准和严监管,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在市场上存活,什么样的产品都能拿到市场上卖,势必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越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企业越吃亏,这将严重挫伤企业主动开展创新、打造精品的积极性。

  当国内标准持续低于国外时,还会造成中国制造整体声誉的下降,给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些行业的教训已十分深刻。比如,我国是陶瓷的故乡,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业内真正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所创造的价值少得可怜,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少话语权。背后的重要肇因,就是我国陶瓷行业标准偏低,没有对产业升级形成有效的倒逼。

  没有升级的标准,就难有升级的中国制造。我国现行不少制造业的标准体系都是上世纪80年代确立的,老化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突出,更新速度缓慢,“标龄”普遍高于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难以对质量形成“硬约束”,无法体现和满足当下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赢得消费者的心,亟须把标准“短板”补长,以“立规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同时也必须打造中国标准的升级版。“中国制造”的明天,不在他处,只在于能否生产出打动人心的产品,靠高水平的技术、质量占领市场、引领市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确立高水平的标准做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 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制造业细分市场大有可为    2016年05月27日
  • ·“智造”铸就新动能    2016年04月21日
  • ·抢占制造业“智高点”    2016年03月09日
  • ·如何抢占科技制造业发展先机    2016年03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