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东应以“苹果之疤”为戒

2015年05月26日 08:17   来源:长沙晚报   陈怀瑜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吴女士在京东自营店买了一部标为正品的苹果手机,后手机频繁死机,直至完全不能开机。在京东回应无法退货只能换货后,其经售后检测,发现手机有修过、序列号不符等问题;苹果方面表示此机或经改装。工商介入后,京东才同意办理退货,但拒不赔偿,还要求其告知Apple ID密码,否则就不予办理。(5月25日《长沙晚报》)  

  京东商城“偷师”阿里巴巴,摇身而成中国电商“千年老二”,也算功莫大焉。不过,此次京东爆出的“苹果之疤”,却是店大欺客结下的恶果。这“烂苹果”处理不好,或会产生“癌变”效应,让其商业信誉遭受严重危机。

  作为全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有了动辄数亿的超大体量,言其店大,已不为过。只是,别说这是京东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的自营店,即便是其平台上的任何一家小店铺,如果所经营的手机,在叫卖时高喊“正品”,其实却是水货、假货、二手货,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牌子吗?而这还非孤例,从网上购物评论中发现,其所售苹果手机产生类似问题者众。连电商平台自己都售假,其诚信经营声誉,还能存在几缕呢?

  信誉被咬坏一口后,对以诚信安身立命的超大电商平台而言,应第一时间诚心实意进行补救,给予消费者最好的服务,满足其退货、换货或退款等要求才对。而非先是不退只换,后在工商部门介入后,给予退款却不赔偿和附加“缴出个人手机ID与密码”的无理要求。这不仅侵犯了顾客的正当消费权益,还涉嫌损害公民个人隐私权。其实,对其欺骗销售行为,消费者完全可依消法,要求三倍赔偿。

  事实上,当苹果方面表明,京东所售手机并非其授权,则京东这种以虚假表示骗消费者的行为,就已违法在先。再加之以二手机冒充正品手机,以及强制要求消费者提供手机ID与密码的违反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其店大欺客的形象,已十分鲜明。

  为何京东自营苹果手机销售中,如此侵权案例众多,却少有人真正像这位吴女士一样勇敢站出来,通过媒体坚决维权呢?一方面,个体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过大,大多消费者只好选择委曲求全的私了或者忍气吞声;另一方面,一些超大体量的商家,常有“钱多任性”的“土豪”心态,以为只要有钱,没有摆不平的事,所以,其对待消费者的投诉,极尽搪塞或施以打压,依然在众多投诉下,我行我素地将店大欺客的手法玩下去。

  苹果手机的LOGO,被世人誉为“苹果之吻”,但京东以二手手机冒充正品苹果的做派,却实实在在是于其商品诚信的“金苹果”上,咬出了一口可能导致腐烂的“伤口”。笔者希望京东引以为戒,从经营理念的灵魂深处,生发出自我震动与反省,一如既往诚信经营,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才树立起来的这个品牌。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