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干部“报家底”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2015年05月20日 07:41   来源:西安晚报   吴江

  5月11日,中纪委官网发布“每周通报”,安徽省怀宁县科技局原党组书记(主任科员)因个人事项报告不实受到党纪处分。近来,以往较为罕见的“瞒报个人有关事项”这一表述,逐渐出现在对违纪官员的通报当中。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有些地区,科级干部也要向组织报告“家底”。今年以来,全国至少有北京、安徽、贵州、海南、青海、新疆、江西、江苏、广西、甘肃、陕西等十余省区市的部分地区,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已“下沉”至科级。(5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假如认为“干部报家底”,仍然只是走个过场,只需随便报上个数字,便可蒙混过关,的确低估了当下反腐的决心和力度。君不见,干部“报家底”已“下沉”至科级,更建立了核查机制,不仅有科级干部也因瞒报名下房产而受到处分,就连处级干部也因“不如实申报个人事项”而被撤职。看来,对于“干部报家底”这事儿,的确是动了真格,那些寄望于“装穷卖苦”隐瞒家底的干部,也将面临越来越严的监督与越来越高的风险。

  应该说,干部“报家底”的不断下沉,审核力度的不断强化,其对官员监督机制的加码,当然是有目共睹,官员头上的“紧箍”越收越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机制是否真能一针见血,并收获长远效应,的确还不能过早乐观。无论如何,公职人员的利益申报体系,其实早已是国际上公务管理的惯例。虽然“报家底”也是一定程度的利益申报,但却还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闭环。很难想象,假如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付之阙如,仅靠抽检核查,“瞒报家底”的官员是否都能现形,恐怕并不乐观。至于更加隐蔽的权力干股,利用公共政策的投资获益,甚至通过利益关系人代持的权益,如果缺乏完善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仅仅是靠“报家底”,更难免挂一漏万。

  可见,官员“报家底”,其可执行性与约束力度,仍然显得单薄。而真正意义上的“报家底”,更应以完善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为目标。毕竟,“报家底”只是内部监督机制,如果缺乏了公开机制,监督和约束力也必然大打折扣。德国公职人员的工资外收入,无论是演讲、兼职甚至是收受超过价值超过15欧元的礼物,都必须做利益申报并且在网上公布。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严苛并细化的执行,根本在于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打下的良好基础与提供的有效保证。

  基于此,干部“报家底”并加强审核与惩处机制,固然令人欣慰,但如何让“干部报家底”走得更远,形成长效机制,真正“道高一丈”,无疑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