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冷清”的农家书屋

2015年05月08日 07: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何晨阳

  最近,我在宁夏中卫市、固原市等地农村调研时发现,国家花费200多亿元建造的农家书屋,如今的处境有些尴尬:在宁夏固原市南部某村的农家书屋,只有两个铁皮柜子里面稀稀拉拉地放着几本书,如果不是铁皮柜上贴着“农家书屋”四个红色大字,这两个柜子与屋子里的其他文件柜没有区别;而在中卫市海原县某村的书屋里,五六年前配发的书籍崭新如初,一些书籍连塑封都完好无损。我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的书籍被束之高阁的情景,在一些农村地区较为普遍。

  与此同时,我常听一些基层干部感叹:近几年,随着收入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有所抬头,农村离婚率明显升高,家庭内部打架斗殴现象有所增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与物质水平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究其因,农家书屋作用式微,导致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没有很好的抓手。

  农家书屋作为普及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堡垒,为何不能实至名归?记者调研发现,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农家书屋所配书籍适用性差,而且久不更新。比如,宁夏西海固地区较为干旱,但这里的农家书屋中竟配有《无公害水稻安全生产手册》《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200问》等书籍。要知道,在西海固地区的一些地方,庄稼供水尚很困难,更遑论淡水养鱼。

  其二,一些书籍可读性太差,群众不爱读。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村支书李克学说,刚开始来看书的村民不少,后来经常一个星期也没一个人来看书。“科技类书籍没人看,因为大家种地依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书里的一些介绍太枯燥,也不一定比村民常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有用。”李克学说,有一些农民向他反映,希望农家书屋能有一些语言通俗的小说、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书籍。

  其三,农民的阅读习惯并未得到很好引导。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阅读危机在农村地区也有体现,有不少农村居民一年到头也翻不了几页书;受农忙等因素影响,农民们读书具有季节性。由于农民的阅读热情未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发,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并不如打麻将赢点零花钱更有吸引力,他们认为不读书没啥不妥。

  国家近年间投入200多亿元建造了60多万个农家书屋,如何让它们真正担当起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引领农村文明新风的重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必须因地制宜,赋予群众或村民代表更新书籍的自主性。如果基层群众对于农家书屋该配什么书没有发言权,自然会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有基层群众反映,一些明显不符合本地实际的书籍进入农家书屋,会让群众觉得上级部门对农家书屋不重视、不上心。破解此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根据群众需要配置书籍,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书籍调整、更新机制。

  其次,农家书屋的书籍尤其是科技类书籍,应注重可读性,并安排农技人员定期到场指导。调研中,有一位村干部拿着一本肉牛养殖类书籍说,这样的书虽然目录简单明了,但内容太专业,我们翻一下就再不愿看了。不少农民表示,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技书籍,更能调动群众的阅读积极性,如果能安排科技工作者到农家书屋提供定期或不定期指导,能使群众更好地将书籍中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第三,农村地区应该注重对群众阅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当前,农村地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抓手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有鉴于此,不妨依据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通过有奖书评等方式,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到阅读中,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面对近些年来农家书屋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尽快调整工作策略、创新工作思维,促进农家书屋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