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媒体报道,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导致陈粮走向百姓餐桌。今日上午,国家粮食局监督检查司司长赵文先带领工作组赶赴吉林白依拉嘎粮库,对涉事粮库调查工作现场督办。(4月20日人民网)
其实,我国各级各类大小粮库“以陈顶新”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2013年9月,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巡视后,就明确指出“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问题。事实证明,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此次事件假如不是粮仓与粮商之间因利益不均出现内讧,作为监管部门的“猫”肯定还在哪里睡大觉。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以新粮的价格收购陈粮,又将陈粮以新粮的价格流向市场,不但可以赚取双份差价,还获取双倍的国家补贴。多少年来,这些老鼠知道“猫”是个懒猫,所以屡屡演着老鼠戏猫的游戏,不仅糊弄“猫”,又喝着民众的血,更让吃了霉变的陈粮的消费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那么,粮食硕鼠横行,监管部门这只“猫”在哪呢?多年来,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陈化粮”事件,但都是有人举报后或者是新闻媒体通过暗访等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做做样子去查的,很少有人主动去查。而且去查大多是做做样子,举一举爪子,吓唬一下“老鼠”就完事了,不会真去抓老鼠。就像本次事件曝光后,吉林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书记还在为有关粮库推责,竟然说,“目前陈粮和新粮国家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为何国家粮食监管部门不去制订。再说,就是没有标准,是陈粮还是新粮普通老百姓用肉眼都能看得出来,有关权威机构难道鉴定不出来吗?
国家储备粮的收购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国家把任务下达给相关收储企业后,再把任务分解到各粮库组织收购,由财政、审计、粮管部门等再组织验收后付款,只要严格把关,不可能连陈粮还是新粮都分不出来。可惜的是,没有一道关能认真把好,从而使一些硕鼠胆量越来越大,原本偷偷摸摸都不敢做的交易却变成了大大方方的公开交易。这种监管制度,粮储企业想不出“老鼠”也难呀!
要让“猫”管好“老鼠”,必须改革粮食安全的监管方式。变垂直监管为立体式监管,不能让粮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要严格监管粮食补贴发放,把粮食补贴直接打到农户卡上,尤其对粮食补贴大户要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被冒充。还要建立粮食溯源制度,从田间开始监管,建立种粮大户档案,准确掌握他们的新粮产量。最关键的是,要对粮库收购行为加大监督与惩处力度,发现有“以陈代新”,套取国家粮食补贴等行为,必须严肃惩处,并对有关联的人一追到底。像本次事件中,不能只有粮食监管部门去监督检查,而是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另外,要在全国进行大检查,看看其他粮库还有没有“老鼠”。(胡建兵)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