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程大为:亚投行的“高水准”将由开放包容促成

2015年04月17日 10:52   来源:环球时报   程大为

  从本质上说,任何国际制度的诞生都是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二战后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框架的全球治理体系曾运行良好,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加入。但是,这一体系逐渐出现分化,1999年以来WTO部长级会议多次失败反映出穷国和富国公然分化,结果是国际体系受损、区域主义纵横交错。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近两年,美国经济复苏与欧洲停滞形成发达国家间的分化。亚投行获得众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支持,应该是世界经济分化所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度体系,亚投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谈及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时说:“我们搞砸了。”她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搁置,中国与其他国家表示失望,而美国误判了其他国家想要加入亚投行的意图。奥尔布赖特承认了国际组织改革被迟迟拖延的现状。与奥尔布赖特相反,奥巴马和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对亚投行是否能保持管理和放贷业务上的“最高级别的国际水准”表示怀疑。可以想见,在亚投行组建运行的过程中,国际水准将成为美国指点亚投行的主要说辞。究竟该如何客观看待所谓的“高级别的国际水准”?

  首先应充分肯定亚投行的出现是发展中国家撬动当前国际制度体系的杠杆,是制度创新。奥巴马所说的国际水准是旧时代的水准。日益分化的世界必然导致全球治理机制出现更多创新,美国“重返亚太”的自贸区谈判也是一种适应体系变动的制度创新。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激起如此涟漪,只因为这个创新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基因。

  其次需防止“高级别国际水准”成为针对亚投行的制度壁垒。高水准总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是正向的激励,也可能是反向的壁垒。亚投行吸引大批发达国家加入,大家搭上共同发展的列车,它们不应用所谓“高级别国际水准”拽亚投行的后腿。减少反向制度壁垒的好办法是开放合作,相互包容,为到达终点共同努力,使列车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标准。

  第三要减少制度错配,保证亚投行目标的实现。国际体系中制度错配常常出现,以世界银行为例,以减贫为目标的世界银行同时采取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框架,既要考虑贷款供给的收益,也要考虑减贫的需要,这使世界银行贷款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错配。亚欧诸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有需求无供给的状态。林毅夫教授曾提出大规模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他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可实现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赢的目标。亚投行业务定位于此,希望能减少错配,实现共赢发展。

  最后,要给制度创新过渡期。世界银行、WTO这些国际组织具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其规则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适应规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1995年WTO知识产权协定落实时,就给予了发展中国家更长的过渡期去适应新规则。亚投行的制度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给予创新过渡期。▲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向可能性保持“开放”    2016年06月06日
  • ·超越转型升级的阵痛    2016年05月24日
  • ·开放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2016年05月20日
  • ·读懂“试点”的逻辑    2016年05月17日
  • ·以深化开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016年04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