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试点”的逻辑

2016年05月17日 10: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少华

  中国改革开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做“试点”,它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许多重要进程,也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工具之一。举国之内,政策试点无处不在。由试点衍生出的很多词我们耳熟能详,比如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以点促面等。

  在大规模运用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后,试点早就已经成为一种关键机制。正如“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就是要求我们先去摸石头。试点之重要,无须赘述。

  开放过程中,试点无处不在。比如1984年,青岛等14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当时的许多开放政策,不但使这些城市受益,也最终惠及全国,试验性的政策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

  时隔多年,当下的中国开放,同样需要试点再发力。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从2013年9月成立至今,这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一片火热的试验场。用了一年多时间,国务院就将这里的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效果立竿见影。

  依我看,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与上海试点有同等重要意义。

  中国服务业当下的开放程度并不算高,开展服务业开放试点是转型期的必然。我们在制造业所主导的开放上早已驾轻就熟,对于服务业主导的开放却仍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未来的战场,意味着北京市当下所做的许多事,是为以后的开放谋篇布局。

  从已有的试点看,中国服务业的主动开放已酝酿、操作许久。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区,早已开始不断扩大开放规模,无论在吸收外商企业数量上,还是资金额度上,都不断创出新高;而在领域上,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人民币基金的募集管理,航运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等,都在过去一年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等,则是在服务业探索协议开放模式意义重大。一些具体的安排,让人看出中国在服务业开放方面的决心和态度,比如允许持有韩国医师执照的医生在中国短期行医等政策,都让人眼前一亮。而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则在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日渐扩大的开放中,基本实现。

  早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开放应该成为改革的重点,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所决定的,也是破题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开放?不妨先试点。从全国来看,这个选择放在北京,是试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不等人,国务院给北京批复了3年时间,如今一年已经过去了。已有的成绩当然重要,但未来更重要。北京所承担的任务,是为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开放探路,许多城市都等着从这里获得宝贵的经验,找对发展的路子。

  一言以蔽之,一个更为开放的中国需要真正高质量的试点探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看好北京,也祝福北京。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