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词语,我们平日习以为常,但仔细推敲,却又令人费解。比如说,“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词儿从何时开始流行,已难以考证,但在生活中,你经常会听人谈起。比如,谈到工作,有人抱怨:“这份工作让我好没安全感。”谈到婚姻,有人憧憬:“好想找一个让我有安全感的人。”
但,什么才算是有“安全感”?如果你追问下去,人们又常常说不清道不明。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大抵都值得怀疑。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安全感”这样定义: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如果以心理学“安全感”的定义来衡量,其实,多数人所说的缺乏“安全感”,并不真的是自己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受到了侵害,而只不过是不愿走出心理上的舒适区。
许多人追求的“安全感”,其实是一个温柔的陷阱。选择所谓“安全感”,就意味着害怕变化,不愿改变;不愿改变,就意味着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意味着放弃奋斗、放弃梦想。假若进而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便是更糟糕一步——这意味着你还要放弃独立和自由。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安全的,不安全才是永恒。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沧海之一粟。人行于世,如舟行于海,此时的风平浪静,或许隐藏着彼时的风波乍起,如果枕楫而眠,必将有覆舟之虞。
实际上,时时萦绕心头的不安全感,才是人们不懈奋斗、追求真理,让文明得以延续的永恒动力。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如此。假如人人都依赖安全感,或许离毁灭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