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织就平安网,提升安全感

2015年04月15日 07:57   来源:中国网   支振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编制社会治安防控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遏制暴恐和个人极端犯罪,提升民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发展高速期,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高发期,并使得不少民众心态变幻,五味杂陈。在3月底参加博鳌论坛之后,美国知名时评家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曾将当今的中国比喻为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有人看到的是优雅升空,而有人感受到的却是剧烈颠簸。这个说法,颇得几分辩证法的神韵。飞机起飞时,心里最没底,同样,社会高速发展在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一部分人面临种种不确定,甚至感到不安全。正如同在鳌期间习近平的妙喻,“樱桃好吃树难栽”,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快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难度也是可以想象的,任何一个环节不周,都可能导致不应该的损失。而安全与稳定,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基础的方面,也是政府所应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安全是人民的心灵期待,也是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数据和实证研究最能说明问题。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去年底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表明,在“反腐议题最满意、最普遍、最乐观”的同时,不公平感与不安全感成为相对广泛的负面社会情绪,网络用户中,持有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的用户分别占比44.7%、41.3%,接近半数。而该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发展社会效能指数”也显示,虽然社会心态整体基本面向好,但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环境舒适方面的认同感还较低。两个报告,都指向社会正效能中的同一个弱处,那就是安全。

  不安全感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它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发展不均衡,市场变化快,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均等化不足,都会导致不安全感产生;相应地,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违法犯罪,尤其是影响恶劣的暴恐案件和个人极端犯罪,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安全感。而执法司法领域仍然存在的某些执法不公、暴力执法、司法腐败等,则加重了这种不安。当前的不安全感,还有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原因。在风险社会,科技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风险、产品风险和交通风险,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所导致的放大效应,则大大加剧了这些风险所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全感。

  “人民的期待即是奋斗目标”,如何既让人民参与发展的过程,享受发展的成果,又能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就成为重要课题。“意见”充分回应了人民期待。加强巡逻减少盲区、严防公交暴恐袭击、加强排查偏远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加快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和鼓励见义勇为,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旨归;重点服务行业实名制、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强调信用建设的公民信息一卡通、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则是创新机制;而尤具特色的是,将治安防控信息化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运用。“意见”结合时代特点,尤其是信息新技术发展,重视整体设计、机制创新和科技运用;而对群众力量的重视,以及对治安防控体系中法治思维运用的强调,也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

  平安建设还是国家富强的坚强基石。近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史表明,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只是极少数,而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治安良好。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有“枫桥经验”;早在1983年,小平同志就指出,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准就是人们面貌发生变化,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进入21世纪,我们更加重视平安建设,不少地方率先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杀人、伤害、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数持续下降,根据2013年的统计,杀人案件每10万人发案数为0.9起,低于公认治安最好的日本和瑞士,侦破率则达到94.5%。而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和清明节,也始终保持着平安节庆的传统,而且还有所提升。运送人数高达28.09亿的春运,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和26.2%,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下降23.8%,是近年来事故数量最少的一个春节。消防事件及严重伤亡情况,也同样大幅下降。

  人们期待,在“意见”发布之后,只要严格执行,继续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就一定能通过可靠的平安网提升群众安全感,实现平安中国、幸福中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用安全感温暖“老去”的世界    2016年01月04日
  • ·民众的安全感来自于透明和防范    2015年08月14日
  • ·安全感要靠社会共筑    2015年04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