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平安网,提升安全感

2015年04月15日 07:57   来源:中国网   支振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编制社会治安防控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遏制暴恐和个人极端犯罪,提升民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发展高速期,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高发期,并使得不少民众心态变幻,五味杂陈。在3月底参加博鳌论坛之后,美国知名时评家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曾将当今的中国比喻为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有人看到的是优雅升空,而有人感受到的却是剧烈颠簸。这个说法,颇得几分辩证法的神韵。飞机起飞时,心里最没底,同样,社会高速发展在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一部分人面临种种不确定,甚至感到不安全。正如同在鳌期间习近平的妙喻,“樱桃好吃树难栽”,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快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难度也是可以想象的,任何一个环节不周,都可能导致不应该的损失。而安全与稳定,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基础的方面,也是政府所应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安全是人民的心灵期待,也是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数据和实证研究最能说明问题。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去年底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表明,在“反腐议题最满意、最普遍、最乐观”的同时,不公平感与不安全感成为相对广泛的负面社会情绪,网络用户中,持有不公平感、不安全感的用户分别占比44.7%、41.3%,接近半数。而该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发展社会效能指数”也显示,虽然社会心态整体基本面向好,但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环境舒适方面的认同感还较低。两个报告,都指向社会正效能中的同一个弱处,那就是安全。

  不安全感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它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发展不均衡,市场变化快,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均等化不足,都会导致不安全感产生;相应地,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违法犯罪,尤其是影响恶劣的暴恐案件和个人极端犯罪,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安全感。而执法司法领域仍然存在的某些执法不公、暴力执法、司法腐败等,则加重了这种不安。当前的不安全感,还有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原因。在风险社会,科技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风险、产品风险和交通风险,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所导致的放大效应,则大大加剧了这些风险所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全感。

  “人民的期待即是奋斗目标”,如何既让人民参与发展的过程,享受发展的成果,又能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就成为重要课题。“意见”充分回应了人民期待。加强巡逻减少盲区、严防公交暴恐袭击、加强排查偏远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加快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和鼓励见义勇为,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旨归;重点服务行业实名制、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强调信用建设的公民信息一卡通、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则是创新机制;而尤具特色的是,将治安防控信息化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运用。“意见”结合时代特点,尤其是信息新技术发展,重视整体设计、机制创新和科技运用;而对群众力量的重视,以及对治安防控体系中法治思维运用的强调,也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

  平安建设还是国家富强的坚强基石。近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史表明,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只是极少数,而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治安良好。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有“枫桥经验”;早在1983年,小平同志就指出,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准就是人们面貌发生变化,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进入21世纪,我们更加重视平安建设,不少地方率先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杀人、伤害、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数持续下降,根据2013年的统计,杀人案件每10万人发案数为0.9起,低于公认治安最好的日本和瑞士,侦破率则达到94.5%。而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和清明节,也始终保持着平安节庆的传统,而且还有所提升。运送人数高达28.09亿的春运,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和26.2%,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下降23.8%,是近年来事故数量最少的一个春节。消防事件及严重伤亡情况,也同样大幅下降。

  人们期待,在“意见”发布之后,只要严格执行,继续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就一定能通过可靠的平安网提升群众安全感,实现平安中国、幸福中国。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