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瓛,给谁找麻烦?

2015年03月23日 10:52   来源:大河网   乔志峰

  男子姓名含生僻字“瓛”,网购车票从未成功。北京市民邵先生因其名字中含有一个生僻字瓛(音同“环”),多年来银行存折、火车票、社保卡、驾照、医院门诊收费收据等处都无法正确显示全名,如今只要牵扯到电脑录入姓名或核实身份证上的姓名,均需耗费很长时间。12306客服一工作人员表示,网上购票时,名字中的生僻字可用汉语拼音代替,但须到车站售票窗口办理身份信息核验;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多家银行也是用汉语拼音代替生僻字,银行字库会阶段性更新。(3月21日《新京报》)

  有人习惯取名字尽量避开常用字,主要是为了彰显个性、避免重名。有些大众化的名字,一人呼、多人应,难免闹误会、遇尴尬。不过,如果取名时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生僻字,同样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日常交往中,常须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自己名字的发音、含义,虽然比较累,倒也算不了什么,或许还可以说是一种乐趣和“雅兴”,能够在普及汉字知识中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寻找到共同的话题。可如果像新闻中说的那样,名字“高大上”到影响了存款、社保、就医,甚至连买车票都成了问题,未免就有点“自寻烦恼”的意味了。因此,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并非越有“学问”越好,毕竟名字是人的一个“代号”,是拿来方便交往和生活的,并非拿来考验别人“说文解字”的水平的,易认、易读、易记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取名是否该使用生僻字的争议,其实早已有之。比如曾经广受关注的赵C一案中,有人认为,“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汉语拼音,也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因此“赵C”的姓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有人却认为,“C”非“规范汉字”,也非“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从立法原意上讲,“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仅指阿拉伯数字的体例。我倒觉得,跟“瓛”相比,“C”对大多数人而言,辨识的难度无疑要小多了。

  生僻字入名,除了给使用者造成不便,还会给户籍管理等部门带来不少麻烦,录入电脑和核实身份不仅会比普通名字耗费更多时间,一不小心还容易出错。而不断更新字库,也增加了一定的行政或运营成本。因此,一些人包括相关部门,都曾试图对此进行规范。早在200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就表示,《规范汉字表》已经制定出来,从此以后,新生儿取名用字将必须从规定的8000余个字中选取,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规范汉字表》是否在实际中得到了严格的落实,我没有看到后续报道,但感觉落实起来很难,且有侵权之嫌。应当明确,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因此,不管是使用“瓛”还是其他生僻字来作为自己的名字,都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这个所谓的《规范汉字表》,只有区区8000多汉字而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汉字远不止这么点儿,《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收字均达数万个。为何非要把中国人的姓名局限于数千字,不让老百姓多一点选择呢?

  减少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可以提高社会效率,当然是好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谁来界定“规范汉字”?你凭什么说这些字是规范的,其他数万个汉字就不规范?那些字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典籍之中,有的可能现在还在使用,怎么就不能用于取名了呢?因此,取名这种事儿,还是应该靠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取名时不要太任性,而不能靠行政手段来强行干预,更不能为了管理方便就要求公民让渡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