瓛,给谁找麻烦?

2015年03月23日 10:52   来源:大河网   乔志峰

  男子姓名含生僻字“瓛”,网购车票从未成功。北京市民邵先生因其名字中含有一个生僻字瓛(音同“环”),多年来银行存折、火车票、社保卡、驾照、医院门诊收费收据等处都无法正确显示全名,如今只要牵扯到电脑录入姓名或核实身份证上的姓名,均需耗费很长时间。12306客服一工作人员表示,网上购票时,名字中的生僻字可用汉语拼音代替,但须到车站售票窗口办理身份信息核验;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多家银行也是用汉语拼音代替生僻字,银行字库会阶段性更新。(3月21日《新京报》)

  有人习惯取名字尽量避开常用字,主要是为了彰显个性、避免重名。有些大众化的名字,一人呼、多人应,难免闹误会、遇尴尬。不过,如果取名时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生僻字,同样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日常交往中,常须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自己名字的发音、含义,虽然比较累,倒也算不了什么,或许还可以说是一种乐趣和“雅兴”,能够在普及汉字知识中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寻找到共同的话题。可如果像新闻中说的那样,名字“高大上”到影响了存款、社保、就医,甚至连买车票都成了问题,未免就有点“自寻烦恼”的意味了。因此,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并非越有“学问”越好,毕竟名字是人的一个“代号”,是拿来方便交往和生活的,并非拿来考验别人“说文解字”的水平的,易认、易读、易记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取名是否该使用生僻字的争议,其实早已有之。比如曾经广受关注的赵C一案中,有人认为,“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汉语拼音,也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因此“赵C”的姓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有人却认为,“C”非“规范汉字”,也非“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从立法原意上讲,“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仅指阿拉伯数字的体例。我倒觉得,跟“瓛”相比,“C”对大多数人而言,辨识的难度无疑要小多了。

  生僻字入名,除了给使用者造成不便,还会给户籍管理等部门带来不少麻烦,录入电脑和核实身份不仅会比普通名字耗费更多时间,一不小心还容易出错。而不断更新字库,也增加了一定的行政或运营成本。因此,一些人包括相关部门,都曾试图对此进行规范。早在200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就表示,《规范汉字表》已经制定出来,从此以后,新生儿取名用字将必须从规定的8000余个字中选取,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规范汉字表》是否在实际中得到了严格的落实,我没有看到后续报道,但感觉落实起来很难,且有侵权之嫌。应当明确,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因此,不管是使用“瓛”还是其他生僻字来作为自己的名字,都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这个所谓的《规范汉字表》,只有区区8000多汉字而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汉字远不止这么点儿,《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收字均达数万个。为何非要把中国人的姓名局限于数千字,不让老百姓多一点选择呢?

  减少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可以提高社会效率,当然是好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谁来界定“规范汉字”?你凭什么说这些字是规范的,其他数万个汉字就不规范?那些字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典籍之中,有的可能现在还在使用,怎么就不能用于取名了呢?因此,取名这种事儿,还是应该靠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取名时不要太任性,而不能靠行政手段来强行干预,更不能为了管理方便就要求公民让渡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