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名字当“护身符”

2015年02月03日 08:20   来源:人民日报   宦翔

  在叙利亚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工作生活,取一个阿拉伯语名字可以更方便地同当地民众打交道。而近日,笔者在叙利亚的一位华人朋友宣布,把自己用了很久的阿语名“哈姆宰(雄狮)”改成了“莱比布(智者)”。无论从词义还是语音的角度看,这两个名字都音义俱佳,难分伯仲。既然如此,为何要改名?据朋友说,“哈姆宰”这个名字当初是他的穆斯林朋友给起的。他新近结识的基督徒朋友却认为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烈的宗派色彩,“与历史典籍中的宗教人士同名”。于是帮他选了“莱比布”这个“普适性更强、各方都能接受”的名字。这个例子虽小,但多少折射出叙利亚不同宗派对彼此身份认知的差异和分歧。

  叙利亚原本是个多民族、多信仰并且求同存异的国家。从民族角度看,该国人口以阿拉伯人为主,还有少数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以及土库曼人等;而在宗教信仰的层面,当地民众又可分为占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占少数的基督徒等。

  不幸的是,“叙利亚的宗派冲突”却成为近年来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极端势力的兴起,尤其动摇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根基,加深了各群体之间的隔阂。人们痛心地看到,极端分子把“异教徒”作为攻击对象,摧毁了叙境内多处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历史古迹。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中,寻找“自己人”也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笔者的朋友阿卜杜拉说:“现在,年轻人初次见面时会更加拘谨,只有在弄清对方的真实身份,确认是‘自己人’后才能交心地打成一片。”

  在一些叙利亚人看来,姓名俨然就是宗派的代名词。在危机中,“同我族类”内部抱团似乎是人类的本性。对部落和宗族观念深厚的阿拉伯人而言,姓名不仅是亲缘关系的外化,而且是辨别敌友最简单的方法。“理论上讲,光靠姓名就能判断对方所属宗派的概率很低。但遗憾的是,因为门户偏见,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入为主地做出了判断。”笔者的朋友哈桑说。

  当姓名和宗派被错误地画上等号,社会便随之出现了“新时尚”。叙利亚危机发生以来,不少新生儿的父母都给孩子冠以中立的名字,这种做法在少数派别中尤其普遍。在笔者认识的不同宗派的朋友中,有好几个都给他们的孩子取名为“娅拉”——因为这个来自波斯语的单词没有特殊含义。如此看来,原本只是一个符号的名字,竟也成了躲避宗派偏见的“护身符”。

  取名“莱比布”“娅拉”……可叹,动荡年代多少惊惶和无奈!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