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要看到塑料花就认为政府造假

2015年03月17日 0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子民

  有网站图文并茂的报道:近日,市民发现,吉林市吉林大街与滨江中路交汇处的路口处,增添了30多个形似“油麦菜”的绿色塑料假花盆景花卉,有市民说:“弄了这么多盆的塑料假花,看起来还真像油麦菜,可就是吃不到啊,感觉真是有点浪费了。”也有许多网民斥之为“造假”、“作秀”。

  不可否认,许多地方都曾有过植假树、栽假草、把光秃秃的荒山涂绿漆等弄虚作假行为,以应付检查组,欺骗领导,蒙哄群众。这些假象看多了,于是就有了条件反射,把吉林大街上的绿色塑料假花盆景等同于那些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见假花就想到作假。虽然假花也是假,但作这样的假与应付检查的假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凡作假都有一定的目的,吉林大街的这些“假”到底是为何而做,搞清楚原委再做判断也不迟,弄清楚目的再决定该骂还是该赞也不晚。从图片新闻的报道中不能看出,弄这些假花假草是为了迎接检查或者是有首长驾到。没有这样的目的,我们且看做是为视觉享受而为之吧。

  3月,我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图片中也可以看到积雪仍然覆盖街道,整个城市处于白茫茫一片之中。在这样雪白的环境里,突然增添一抹绿色,是不是会给人惊喜,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茫茫雪原一点绿又何尝不是美?追求美的享受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我们的城市不但要允许追求美,还应该创造美供市民观赏、品鉴。

  吉林大街上的那一抹绿色,即便是假的,也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我们的社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环境也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虽然季节的局限,不能生出自然之美来,但只要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或出于某种盈利的目的,人造的绿色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可行的。何况生产塑料花的目的也是出于美的追求,不能将生产这样的塑料花也斥之为弄虚作假吧?

  赏心悦目就好,管它是真是假呢。不要吹毛求疵,更不要胡乱批评,给白雪的世界添点绿色是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