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数据造假成本低收益大 网友:须绷紧执法高压线

2016年06月21日 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多地曝光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据报道,6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通报了两起环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另外,福建省环保厅日前将10家自动监控造假问题突出的违法企业列为省级挂牌督办对象。而在今年早些时候,杭州市也在“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处了两家涉嫌在在线设施上弄虚作假的企业。

  网民认为,环保数据造假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在于违法成本过低,建议环保部门强化执法力度和法律问责力度,扩大环境监测的参与度,严惩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树起不敢、不愿、不想造假的法律红线。

  造假成本低收益大

  网民认为,违法成本过低,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的气焰。

  环保部曾多次要求严肃处理环境数据造假歪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也已于去年开始施行,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依旧很严重。网友“马军”认为,环境数据造假频现的根源是成本低、收益大,有些企业造假成本不过百元,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环境处理成本,就会有企业铤而走险。

  有网友表示,废气、废水两类企业在监控设备数据上作假的手段已趋于多样化,加之技术不断升级,企业造假往往十分隐蔽,环境执法人员抓不到确凿的证据,企业便死不承认。这也是当下全国环保督查面临的新形势。另外,网民“石敬华”指出,目前地方在处罚这类犯罪行为时,企业往往找“替罪羊”,让实际的操作人员顶罪,而真正的幕后指使却很难受到处罚。

  强化执法严厉惩处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不仅直接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而且严重损害环保部门和政府公信力。网民认为,铲除环保数据造假的毒瘤,理应穷追猛打,让法律长出“钢牙利齿”,“咬断”已经形成的利益链条。

  网民“稻米”建议,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环保部门还要把功夫用到企业身上,从环保数据的源头抓起。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加大、加重对企业的罚款,追究法律责任。对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运维企业参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除追究连带责任和法律责任外,也要将相关机构及人员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参与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提高违法成本,树起不敢、不愿、不想造假的法律红线。

  除了增强法律层面的问责力度,网友“吴学安”认为,还要扩大环境监测的参与度,让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环保监测进行全程监督,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面临更多障碍。推行“阳光排污口”行动,即将企业排污口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人人都可随时检测,同时还要鼓励公众对企业数据举报、质疑、排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