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案的发生,我们深感自责。”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今天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的一句话,相信会触动很多人的心,也让大家看到了法院系统对发生冤假错案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防范冤假错案的决心。
往年,《法制日报》记者均邀请各地大法官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今年,记者将以自身的视角和感受解读工作报告。
司法改革迈出中国速度
【报告原声】在深圳、沈阳分别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同时便于最高人民法院本部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
【解读】2014年,司法改革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最高法设立巡回法庭这项改革措施到底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记者参加第一和第二巡回法庭揭牌活动期间,采访当地群众,听到的普遍是叫好声,因为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后诉讼、信访方便了,不用大老远跑北京去了。有群众形象地比喻巡回法庭: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
实际上,经过先前几轮司法改革,如今深化司法改革困难重重,剩下的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设立巡回法庭,最高法需要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的情况下上,内部挖掘潜力,选派优秀法官异地工作;在吉林、上海等7个省份试点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等改革,法院要大量压缩法官队伍,把案件终身负责的紧箍咒扣在自己人身上。
然而即便困难重重,为了群众期盼,为了公平正义,2014年,法院义无反顾投入司法改革浪潮中,从决定成立巡回法庭到揭牌,仅用时90多天,从提出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到这些法院挂牌,仅用时60多天。如此速度,正是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决心和力度的最直观呈现。
严惩腐败打出“组合拳”
【报告原声】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3.1万件4.4万人,同比分别上升6.7%和5.2%。其中被告人原为厅局级以上的99人,原为县处级的871人。加大对行贿犯罪打击力度,判处罪犯2394人,同比上升12.1%。
【解读】2014年,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大批“老虎”、“苍蝇”落马,群众对腐败分子将受到怎样的惩处高度关注。工作报告在显著位置较大篇幅介绍法院依法惩治腐败犯罪的情况,并列举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腐败案等案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反腐是党心民心所向,中央铁腕反腐得到万众拥护。过去一年里,人民法院反腐工作除重点关注“打虎拍蝇”外,还积极参与境外追逃追赃工作,绝不让国外成为腐败分子的世外桃源,绝不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加大行贿犯罪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严惩商业贿赂,外企葛兰素史克公司因行贿我国非国家工作人员被处罚金30亿元。多角度、多层次惩治腐败,有力落实了中央反腐决策。
随着各地查处职务犯罪案件陆续进入审判环节,2015年法院将迎来“腐败案件审判季”,工作报告对此作了部署。期待法院在依法公正审理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样的形式,公开庭审过程。
保障人权彰显司法文明
【报告原声】各级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其中纠正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改判呼格吉勒图无罪,目前正在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办案人员的责任。
【解读】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力。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主动纠正冤假错案,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据统计,去年全国纠正的12起重大冤假错案中,由法院再审或二审改判有9起,充分表明法院“发现一起,纠正一起”的坚决态度。
发生冤假错案,法院往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14年,法院将发生错案后的深深自责转化为防范冤假错案的强大动力,积极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出台办理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的办法,切实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合力防范冤假错案。
法院保障人权不仅仅是纠错防错工作,还体现在加强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工作中,呼格案从提出国家赔偿到法院作出206万元的赔偿决定,仅间隔5天;还体现在司法对人的关爱和尊重中,如法院针对未成年人普遍开展“圆桌审判”,又如最近最高法和公安部出台规定被告人出庭受审不再穿囚服。通过保障人权,司法文明得以彰显。
民生审判感受司法温暖
【报告原声】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发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民事案件3331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结泰州市环保联合会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判处6家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元。
【解读】说到民生审判,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八九月间的那次大讨论——最高法发布《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属工伤。“下班顺道买菜受伤算工伤”的消息立即传遍大街小巷,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
从司法保护环境到反对就业歧视,从惩处老赖到化解婚姻家庭纠纷,过去一年里,司法始终保持为民情怀,依法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法院积极审理行政不作为案件,公布典型案例,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高度契合,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
司法公开力度举世无双
【报告原声】加强庭审直播网建设,各级法院通过视频直播庭审8万次。加大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力度,截至今年2月底共上网公布裁判文书629.4万份。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公开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10万例,采取限制高消费等信息惩戒措施150万次。
【解读】要评价法院去年的司法公开工作,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干得漂亮。通过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发布信息服务群众,通过邀请各界人士走进法院、旁听案件,中国法院司法公开从被动变主动,从零散到集中,从有选择走向全方位,从表浅深入实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举世无双。据了解,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裁判文书发布平台。
司法公开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尽管我国司法工作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法院通过深化司法公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对保障司法公正的自信,对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相信这种自信和信心,会传递给每一个对法治充满期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