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15晚会何时不再承载太多期待

2015年03月11日 07:34   来源:红网   夏熊飞

  本周日,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将如约而至,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今年晚会将有哪些亮点出现?“我们关注的依然是公众利益、法律空白点、行业潜规则”,晚会总导演史亚东昨天下午接受采访时说,“黑幕肯定还会呈现”。据透露,今年日用消费品将受到“特别关注”,而互联网领域,因为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曝光度”可能最高。(3月10日《北京晚报》)

  自央视1991年首先推出3·15晚会以来,这台晚会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期待。消费者期待“内幕”被曝光,商家则期待自己榜上无名。这不,今年的3·15晚会尚未拉开帷幕,网络之上各种猜测谁会“中枪”的报道、帖子、微博就有如过江之鲫、广为流传。可见尽管3·15晚会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了,但每每临近,却仍然会撩起大众敏感焦虑的神经。

  年年3·15晚会,年年消费者高度关注,只能证明消费者的权益仍然在继续遭受着侵害,而且无法得到维护,因而只能寄希望于“正义化身”的央视3·15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行业的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种类也会随之更新,新问题的出现需要3·15晚会曝光。但消费者目前面对的难题,更多的是那些屡屡被曝光的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虚假广告、各类霸王条款等。

  可见仅仅靠一台3·15晚会的曝光来打假维权,显然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打假维权的主力应当是工商、消协等职能部门,只有让它们与3·15晚会各司其职,回归各自本身的角色,消费者的权益的维护才能真切可期。

  工商、消协等战斗在打假维权一线,3·15晚会负责展示成果,这才该是正常的生态。而现在,双方的角色却有错位之嫌,消费者遭遇侵权事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寻求媒体曝光,事情一闹大就好解决了。而走工商、消协的“正统”维权途径,耗时长、成本高,最后还极有可能不了了之。可以说正是因为消费者对这些部门失去了信心与耐心,才转而对媒体、对3·15晚会产生了近乎偏执的“迷信”。

  消费者对3·15晚会的期待越高,越证明消费者对工商、消协等职能部门的无望,因而一年一度的3·15晚会热都是在扇这些职能部门的脸。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消费者的不信任,还需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思变,改进工作作风,简化消费者维权的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成功率。让消费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与呵护,他们自然就会将期待与第一选择从媒体转移至这些职能部门之上。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更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毕竟媒体的版面与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报道),也有利于缓解3·15晚会举办方的压力,敏感问题都被职能部门事先解决了,遭遇的公关压力与风险自然就降低了。

  3·15晚会何时不再承载太多期待,那就说明我们的消费环境已经日趋健康了,工商、消协等职能部门也真正发挥了其功效。让每天都是3·15,而3·15只是一年中的普通一天,这是每个人的期待,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3·15晚会的成功,不值得迷恋    2015年03月17日
  • ·何时才能不再有“315”?    2015年03月16日
  • ·别让春晚追崇综艺晚会"GDP"    2014年10月15日
  • ·学生自办晚会 何必“莫名惊诧”    2014年06月20日
  • ·一台315晚会载不动消费者许多愁    2014年03月18日
  • ·“3.15晚会”就该有赞有弹    2014年03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