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个“最严”的表述点明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今年晚会的主题是“让消费更有尊严”,倡议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拒绝“忍气吞声”。晚会曝光的主要内容包括尼康D600相机黑斑问题,垃圾皮料加工明胶,手机恶意扣费软件,过期面包,奶粉篡改保质期等。
不出意料的是,收到央视的曝光后,所涉地方的监管部门迅速行动:上海工商部门责令尼康公司D600型号相机全国范围内下架;销售大量过期食品的公司被连夜查封。
先曝光后监管,似乎已成套路。“监管去哪儿了?早干吗去了?”——很像一首歌的名字《千万次的问》,今天面对“连夜查封”之类,公众并不觉得兴奋和激动。
1991年3月15日,央视首次推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晚会,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这台以揭穿骗局、陷阱和黑幕,维护公平公正和消费者权益为主题的晚会。多年来,在与假冒伪劣商品、无良企业、行业潜规则“斗智斗勇”方面,不少媒体表现出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因为媒体的曝光,一些问题企业受到惩处,不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成长。
然而,当一些人习惯于每年“3·15”守候这台晚会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调换了频道。并不是他们不再关心身边潜伏哪些权益隐患,而是多年来,各种问题产品、消费陷阱、为赚钱不顾人命的商家,似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皮鞋做胶囊、明天皮鞋做酸奶,消费者除了觉得恶心、提醒自己慎买慎食外,多有些无奈。
媒体只能曝光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人们一直期待和呼吁:“3·15”能够成为“365”、每一天都是消费者权益日。央视每年的“3·15”晚会确实带来了执法部门的一些跟进、回应和整治行动,但其影响往往局限在某个地方、某个行业甚至只是那个被点名道姓的“倒霉蛋儿”,更多的不讲诚信、没有底线、违法违规的商家依然日子过得逍遥快活。
事实上,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不少事情都不是新问题,尼康D600的“黑斑”从其2012年上市没多久便开始了,垃圾皮料加工明胶、做成胶囊更是央视早前曝光过的,至于过期食品改日期的事,地球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再次曝光说明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严重,也更让人疑惑和愤怒:拖了这么久,为啥解决不了?
如果央视的“3·15”晚会继续如此“老调重弹”下去,恐怕很难不步春晚后尘,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毕竟,这只是一台晚会,载不动消费者的许多愁,更载不动现实中的许多难题。试想,如果那些被曝光的企业就是不出来回应、或者如尼康一样坚持认为自己的产品“没问题”,央视又能怎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该有所作为的还是监管部门,只有监管给力,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尊严。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是简政放权,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所说,“要放开‘笼子’,也要放好‘风筝’”。放权不意味着该管的不管了,也不意味着此前没管好的可以继续松懈下去,而是要提高监管的效率,明确哪些权力应该放、可以放,哪些不能放甚至要加强。
“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个“最严”的表述点明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保障消费者权益,偷工减料的商家要被曝光,“偷工减料”的监管更要反思。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