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表委员热议“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

2015年03月07日 09:55   来源:人民日报   钱 伟 袁 泉 温素威 叶 琦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放权莫当“甩手掌柜”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体现了老百姓的期望。”在全国政协委员、宁夏政协副主席安纯人看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用好权力对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一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对报告中的这段文字深有感触,“加速进行的简政放权正符合大道至简的思想,关键是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防止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力度。“总理要求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同时,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下级要接得住、管得好。”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打了个比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当“司机”,直接开车上道,而是要当“警察”,为企业清理上道的“路障”,维护好规范秩序的“红绿灯”。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责任随之削弱,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海口市市长倪强指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宏观产业政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制定市场公平竞争规则,提供公平、透明、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本届政府下大力抓的一件事是简政放权,这场政府“自我革命”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为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章部署“政府自身建设”: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认为,要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科学梳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毕小彬看来,前者对应的是“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要求政府在清单范围内行使权力,而且必须行使到位,否则就是失职;后者对应的是“负面清单”,告诉政府部门不得从事法律没有授权的事项,任何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政府要主动作为,不能懒政怠政。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讲到这里时,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宋希斌表示,依法行政,根本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懒散不得,马虎不得。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成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违法行为必须追究

  现实生活中,行政执法人员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遇事还是习惯于“拍拍脑袋”“打打招呼”。

  针对上述乱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权易滥用,滥则腐败。如果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就容易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倪强表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严格履行法定职能,特别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一切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都必须纠正。”毕小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他建议,“应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推行行政执法绩效考核制,考核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坚持‘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依法行政要落到实处,还应加大执纪力度。对违纪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严格追究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宋希斌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