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对“人情冷淡”不必过于悲观

2015年02月26日 07: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侯坤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疯传。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其中”。在这篇返乡笔记中,作者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南方都市报》2月25日)

  从绿皮火车上的热烈交流,到动车上的安静自处,从老一辈浓烈交融的节日情怀,到年轻一代孤独闭塞的春节遭遇,作者虽未明言,返乡笔记中对人情冷淡的失落与担忧,还是跃然纸上。笔者却以为,在快速、紧凑的社会节奏中奔忙,人情的表面性“淡化”与人际交流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有必要挽救失落的亲情、友情、爱情,但不必因为某些必然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方式的变化而过度神伤。

  在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应对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而且处在无限增长中。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与所有人都频繁交流并“打成一片”。所以,年轻一代在人情关系中作出取舍与改变,是自身对社会价值关系和体系进行考量的结果,并非属于简单地对老一辈生活与人际交流方式的抗争。当然,这种取舍绝不意味着人情尤其是亲情的断裂,纵然年轻一代一般不太喜欢走亲访友,纵然年轻一代不太习惯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他们心中依然有着亲情的空间与分量,那份沉甸甸的、质朴的人间亲情仍会在必要时得到呈现。

  每逢佳节,总有人感慨年味少了,亲情淡了。这些感怀虽然有对热烈人间烟火气息的眷恋,但若不能正视当代社会关系转型、人情与人际表达方式日趋转变的现实,便有过分顾影自怜之嫌了。既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际关系衍生出更多新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类型,我们就应当去理解、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是一味追思和怀念旧的习惯、习俗。在新型的社会关系里,人的情感不一定总要在热闹、喧嚣中维系并增长,适度安静,合理淡化,也许我们的人情会更加恬淡有力。

  总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特性,我们不能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审视人情冷暖。顾念亲情,珍重友情,珍惜爱情,这都是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与风气,然而过分固守旧的人际关系模式,对新的人际交流形式态度过于悲观,乃至抗拒和打压,便显得没有必要了。现代社会的人情不必总是热闹和喧嚣的,在安静、适度、合理的人际交流中,人情仍然可以温暖厚重,人际关系依然会是浸润社会生活的最佳润滑剂。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