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放假、返乡、旅游等多重客流叠加,春运是中国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客流量最大的交通高峰期。同时,每年春节许多热门景点人气大增,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人们扎堆出行出游给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各种各样的不文明行为,则让人头疼不已。(2月15日新华社)
日常中,文化冲突最厉害的时刻,莫过于你离开一个你土生土长N年的故土,进入一个全新文化模式,这时不适应感,会空前高涨。就像初出活死人墓,完全不谙世事,却猛然被投入世俗社会舆情漩涡的小龙女,也如惊慌失措的“小白鼠”。
春节将至,出国出境游,已是家常便饭。但从前些年的纽约“骑牛”、自由女神像上的“到此一游”,再到一些“机闹”被拘。国人出境,丢人行径,也不胜枚举。有盘点显示“不尊重当地风俗居首”。
同时,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游客管理措施也呼之欲出。国家旅游局表示,将从今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制定并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联动,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
就如业内所称,游客不文明行为大致分三类:已涉嫌违法;公序良俗问题和文化差异。违法自有法律接位;公序良俗,属道德自律层面。既不用贸然归因所谓劣根性、国民性,也急不得。这属文化和文明层面问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却也不能听之任之,无所谓。
它与第三类问题的解决,相辅相成。就是不同文化价值碰撞和理解适应,融合提升问题。再严苛的行政约束,也严不过法律。约束引导,带来普遍规范。文化的产生,和文明的形成,最终是由理解后的价值趋同来孕育的。
如果国人还没出门开过眼,眼界和境界还在故土一隅层面,是不可能完全用通行于世的价值水准来要求自己的。不理解才会有不尊重,才会有各种丢人的陋习。闹事打砸的当然不在此列,那在哪个国家都是被严惩的。那些公序良俗后的,千差万别的各国各地民族和文化偏好,生活习惯,价值理念,或还需要给国人一个较长的理解适应学习提升的缓冲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