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美国没来,乌克兰停火协议“四缺一”

2015年02月13日 09:32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2月11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左起)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参加关于乌克兰危机问题的会谈。

  俄、德、法、乌关于乌克兰东部问题的四方会谈实现突破,各方商定自2月15日零时起实行全面停火。这是乌克兰东部发生军事冲突以来规格最高的停火协议,普京、默克尔、奥朗德、波罗申科用长达16小时的谈判打造了它。这样的停火协议按理说应当是严肃的、有价值的,它值得包括中国舆论在内的世界舆论的欢迎和祝贺。

  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所有政治解决方案不够坚定、具体的停火协议又都是脆弱的。现在普京公开宣布了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但他要求乌实行宪法改革,给乌东部以独立外交权。基辅表示修宪的目标是向东部两个州“分权”,而非允许它们“自治”。不难看出这当中仍有相当的差距。

  就在一年以前,乌克兰还在闹“颜色革命”,去年4月基辅的学者们还对环球时报记者组说,他们完全不相信会发生战争。现在的情况恐怕是很多人不太相信和平会真的到来。

  人们注意到,围绕乌克兰东部问题,大国战略层面的矛盾仍未平息,而很多人认为,乌克兰冲突是大板块撞击产生的断裂。华盛顿没有参与这次谈判,它在明斯克会谈的前夕还在讨论向基辅提供10亿美元致命性武器的必要性,这显然与会谈的目标背道而驰。

  去明斯克谈判的四方都是乌克兰东部冲突的直接利益攸关方。乌克兰是内战的承受者,俄罗斯挨得最近,德法都是欧盟国家,乌东部战事的升级对它们各方都弊大于利。

  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莫斯科怕被战争波及,法德也怕被牵连,美国则有超脱的资本,它最关心的是欧洲的“秩序”。很难说在华盛顿看来遏制俄罗斯与维持欧洲中部的和平哪个更重要。美国对乌克兰冲突的切肤之痛肯定不如欧洲人那么深。

  当然了,也许华盛顿也愿意让乌克兰的事情冷下来,因为美国如今把“亚太再平衡”战略摆的位置要高于它的欧洲战略,如果能从欧洲腾出手来,至少奥巴马本人像是乐意的。

  总体看来,乌克兰东部冲突是“有些奇怪的战争”,基辅与莫斯科的对立也有些奇怪。在俄罗斯周边存在一种抱北约大腿与莫斯科对抗的流行思维方式,在俄欧、俄美之间左右逢源的平衡术受到冷落。

  北约与欧盟东扩一路春风得意,鼓舞了被莫斯科视为关键性缓冲区的那些国家,乌克兰成为“击鼓传花”砸在手里的那一个。乌东部战争倒退一年怎么看都像是可以避免的,而现在那里的僵持程度常常令人绝望。

  实现乌东部稳定停火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技术性问题,包括如何在“自治”与“分权”之间和稀泥。二是俄美的战略摊牌仍在继续中,美国压制俄罗斯与后者这次一定要把前者“一脚踹回去”的决心都很强烈。

  世界历史上有过很多“火药桶”,都是因为那些“小地方”的政治齿轮挂在了世界政治的大齿轮上。外部政治军事支持源源不断流向那些地区,而那些地区的命运就是被打得稀巴烂,为大国之间的恩怨埋单。

  四方会谈搞出的这个停火协议是乌克兰实现和平的重要机会,乌两派能否理解这个机会并抓住它,这要看他们的“造化”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乌克兰危机再现曙光    2015年02月15日
  • ·法德斡旋难解乌克兰危机    2015年02月11日
  • ·制裁不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关键    2015年01月29日
  • ·乌克兰迈出“入约”第一步    2014年12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