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侯春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安全生产监管松不得

2015年02月13日 08: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采取强基固本的措施,压缩高危行业领域,打击、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有效应对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始终绷紧安全生产监管这根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带来了难得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安全生产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分析好形势、把握住走势,才能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可以说,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效应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挑战,进一步践行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理念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是当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具体来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安全生产形势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生产事故并不随着发展而消失,经济发达地区、非传统高危行业中的安全风险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油气输送管道、核电站、城市燃气、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等方面的风险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小微企业的大量涌现,如何正确处理鼓励发展小微企业与严把安全生产关之间的关系,为小微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高效良好的安全监管服务,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再次,经济下行压力或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在经营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加大安全设备投入,这势必给安全技术改造、安全培训等带来挑战。

  新常态,也带来新机遇。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稳定增长的合理区间,给安全生产监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调结构、转方式为安全生产重预防抓治本提供了机会。首先,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中央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其次,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开展,依法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了根本遵循。2014年12月1日,《安全生产法》修正案正式施行,为安全生产依法监管提供了重要抓手,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等方面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再次,GDP考核比重在下降,为安全生产监管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比如,贵州省对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了GDP考核;上海市取消了对全市所有街道的招商引资考核,侧重于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考核调低GDP权重、不唯GDP同时不“去GDP”,有利于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污染重的项目,发展安全、环保的产业,真正做到“安全第一”。最后,社会各方正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法治氛围。以《安全生产法》修订施行为契机,有关部门深入各地宣讲《安全生产法》,发出了学习贯彻新安法的公开信,全社会形成了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在新常态下,我们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坚定信心。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狠下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强基固本的措施,压缩高危行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打击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只有有效应对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始终绷紧安全生产监管这根弦,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才能更好地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真正成为安全生产卫士。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华北科技学院博士 侯春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小预案折射安全生产大问题    2016年06月21日
  • ·安全生产整顿别总成马后炮    2016年01月22日
  • ·安全生产需要更多“笨功夫”    2016年0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