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的这句话,掷地有声,瞬间成为高频词汇。“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们纷纷热议“安静”城市。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有段话也广为传播:“各位代表,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市民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不便和影响,广大市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调整重点、把握节奏、优化时序、强化管理,快完工、慎开工,尽量缩短建设施工影响市民出行的‘阵痛期’。”这段话,网上称为“真情告白”,浓烈的情愫渗透其间,宣言的意味十分强劲:武汉的城市建设,必将开启全新转型。
这场转型,从告别“阵痛期”开始。大建设曾经带来的渣土、飞尘、吵闹,势必要开始全力收缩。建设时期不再是“过渡时态”,人们不必等待城建目标实现之后才正式开始享受舒适,建设的过程之中就能营造品质的感受。安静,意味着修桥、铺路紧张却有序,意味着建设过程中的阵痛、麻烦得到有效缓解。以前,政府劝慰市民,希望共同体谅,一起克服暂时的喧腾;如今,政府要开始理解市民的感受,要主动纾解建设时期的噪音、污染、拥堵,营造出“安静的工地”,让市民日常生活出行时分,心里不再添堵。
告别阵痛当然不是临时起意,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才真正具备了“安静”的条件。经过这些年的大建设,城市涌现更多的道路,地铁陆续开通,各种大型空间与设施付诸使用,实事求是地说,市民消费水平迅速的“更新换代”,生活方式短期内赶超许多城市,这是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建设就是一场追赶,我们经历了阵痛,也弥补了旧账,武汉基础功能开始逐步与现代国际都市接轨,并为迈向品质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阵痛时期”,现在到了勇敢说出告别的时候,喊出告别宣言,我们底气十足。
接下来的建设,是真正实现目标的开始。基础已经牢靠,“安静”就能成为直接的追求。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建设力度不会是减小,投入还会加大,但不再是补旧账,新的投入用于“绿道年”、“路网年”、“停车场年”。地铁、道路当然在继续修筑,更多的建设却是那些营造品质、舒适、愉悦的项目。舒适美好的城市生活氛围,仿佛无法触摸,但在看得见的工程中酝酿。建设,一笔一画,设计着城市的物质形态,用于心灵安静的栖息,安静的城市空间,就是“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让城市安静,改善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受益的是普通民众。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显现雅致的样貌,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细节,具体到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润物细无声般让“安静”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化方式、文明风尚。
以汽车、机械的轰鸣为代表的“城市的声音”终将告别,公共场所任性喧闹的言行方式也彻底改变,现代大都市惯常的喧嚣画面,是新的建设要改变的对象。新的城市形态,一定是“安静”的,是内心清爽的,高楼大厦之间,也能体会到田园牧歌,现代与诗意并不矛盾——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奔赴的目标。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