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生命安静的离去”才是对生命的敬畏

2013年08月02日 08:07   来源:红网   武洁

  陈作兵在杭州工作,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也是家乡绍兴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村多年来走出的唯一一位博士,更是全村人公认的医学专家。2011年4月,陈作兵所在的医院为他78岁的父亲陈有强进行会诊,确诊其腹膜恶性间皮瘤晚期已全身转移,无法治愈。如果选择化疗,最多延长几个月生命,但会带来脱发、无力、食欲不振等副作用。陈作兵认为,虽然化疗可能延长一些时日,但副作用会使病人缠绵病榻,降低生命质量。父亲虽然放弃治疗,但在临终前一年做了所有想做的事,了无遗憾地平静离去。他敬佩父亲的勇气。可是,很多人批评他身为医学博士却放弃救治父亲,是“不孝之子”。(7月31日中国新闻网)

  既然以救死扶伤为天职,那么,“与死神争分夺秒”,“从死神眼皮地下挽救生命”,似乎才是医生的本分。在各类影视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对于插满导管的身体,切开气管上呼吸机,强力的心脏起搏,类似的抢救场景与套路,不仅被人们耳熟能详,视作理所应当,甚至不如此便不足以证明在抢救生命这件事儿上尽了力,没有穷尽所有可能,使出浑身解数,便放任生命逝去,更是成了对生命的大不敬。

  不仅如此,亲人之间不仅骨肉相惜,因为亲人之间有着更多的爱,也便有了更强的生命关联,于是,不愿让亲人逝去,竭力挽救亲人的生命,似乎也成了最起码的人之常情。对于子女而言,是不是舍得花钱,为弥留之际的父母延长哪怕是一点点生命的长度,甚至成了评判孝心的一杆标尺。相形之下,一位与医学打交道长达23年的医学博士,面对恶性肿瘤晚期的父亲,不去用尽医疗手段与死神争分夺秒,反而拒绝了临终治疗,坐视生命的流逝。乍一看来,这不仅有违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更是对亲情伦理的违逆。

  的确,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亲人逝去留下的痛苦,注定了面对死亡,人们很难从容应对,尤其是亲人的死亡,更是无法保持淡定。于是,竭尽全力,穷尽手段为弥留的亲人延续生命,也便成了对抗死亡、减轻心灵痛苦甚至负罪感的唯一方式。不过,这样的穷尽一切医学手段,使出浑身解数,即便能够让肉体的生命体征得到一定时间上的延续,但这究竟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还是因为心理上对于死亡的抵触和恐惧,而让生命在其弥留之际不得安宁,甚至不得不承受额外的痛苦呢?

  事实上,在死亡这个命题上,首先应该明确的常识是,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无论医学怎样进步,人总是难免于死。相比一味的厌恶和恐惧死亡,人们其实更应去了解、学习如何与死亡和谐相处。毕竟,死亡本身也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经历程,其关键性甚至不亚于“生”本身,真正意义上对于生命的敬畏,当然不能也不可能把这一关键环节剔除出去。某种程度上,不能正视死亡,无法接受生命的逝去,其实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对于生命的敬畏。

  当然,一定会有人问,莫非在死亡面前,医疗就改束手无策,作壁上观吗?事实上,假如认为医疗仅仅是延续肉体甚或心跳、呼吸这类生命体征意义上的生命,这的确是对医疗救死扶伤的误读。医疗的根本目的绝非延续体征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真正有尊严有质量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根本无法维持生命应有的尊严,使用医疗手段去和死神争夺生命,其实是对自然规律的违逆。而从生命的尊严本身来看,也应包括死亡的尊严,弥留之际,不能安静的离去,却被插满了导管和呼吸机,还要承受心脏起搏器冲击,即便能暂时延长一下生命体征,恐怕也很难说是尊重了逝者的生命尊严。

  基于上述视点,尽管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但是,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看,同样需要尊重生命规律,敬畏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生命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让老人安静离世,其实无关见死不救,而更应引发有关生命与死亡,乃至医疗伦理的思考。相比被插满导管的身体,“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不要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离开”,究竟谁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在生命与死亡这些自然规律面前,医疗手段的确应该承认其局限,而不是在在延续生命体征上逞能。

  真正意义上对于生命的敬畏,其实绝非追求医疗意义上的“救死”,而更需学会如何对待和正视死亡这一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环。一言以蔽之,让生命免受骚扰,安静的离去,或许才是对生命的真正敬畏。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守得安静,才有精进    2015年05月19日
  • ·中秋变“安静”是一种进步    2014年09月09日
  • ·吵死蛋鸡获赔,权利别再安静    2015年12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