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银行,“装”得跟真的一样?

2015年01月27日 13:24   来源:光明网   邓海建

  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资质的“合作社”,将内部刻意装潢得和国有银行一模一样,并以高额的贴息款诱惑市民来存款,短短一年多就有近200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近2亿元。假银行为何能“安全运营”一年多?记者调查发现,一年前假银行曾被举报,政府曾调查。(1月26日《京华时报》)

  一个假银行,一年真行骗,愣是没有一个“孩子”戳穿这件“皇帝新衣”。如果说,贴息揽储是游走在政策法规边缘的危险游戏,那么,把假银行“装”得跟真的一样,考验的就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智商。

  有人说,这是假银行玩的“模仿秀”,一场演出费上亿:短短一年,200多人上当,涉案金额近2亿元。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堆成的”,在天长日久的施骗过程中,有举报、有投诉,甚至当地政府部门还“组织包括工商、公安、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结果呢,除了工商部门约谈了合作社负责人、责令其整改标牌外,联合工作组并没有对其采取取缔或暂停等其他措施。换言之,明知道合作社非法吸储,却因“九龙不治水”而几无作为——不谈职能责任,良心何在?

  诉诸良心当然是最不靠谱的追问。也许骗子是蛮拼的,不仅有LED显示屏、叫号机、柜台设计得像银行,甚至还有统一服装的“职员”办公;也许储户是蛮天真的,因为从2014年开始,肇事机构除了许诺银行基准利率外,还给予高额贴息,为了自圆其说,还包装了南京江北新区开发等的投资题材,而实际上却投资了房地产开发,储户前赴后继,不过是被高息蒙蔽了双眼。不过,逐利是理性经济人的本能,储户追逐高收益的理财方式,有什么可以原罪的呢?真正的核心责任,仍在于看似风控严苛的金融监管。

  一句话,与其说是假银行装得太真,倒不如说是真监管看得太松。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穷追猛打:一是金融监管,说起来能精确到每个数字,为何对于省城的假银行,却出现“灯下黑”的状况?职能部门也参与了联合调查,结果不仅没有打死“山寨银行”,反倒任其逍遥法外。要不是眼下地产业不景气、地下隐秘金融链条崩塌,“假银行”事件还会如期浮出水面吗?二是几乎办在政府眼皮底下的假银行,以高息揽储搅乱金融市场“一池春水”,且不谈储户的后知后觉,莫非行业内也“毫无声息”,这种可疑的“默契”,是巧合还是人为?

  查了一年,假银行岿然不倒。如今东窗事发,起码要倒查一下:当年是哪些职能部门参与了“联合调查”?查而不问,究竟该当怎样的责任?当然,纪检监察部门不能闲着,在掘进真相的同时,起码也要满足一下舆论监督的好奇心:看看这顽强的假银行背后,究竟有没有权力赎买的逻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