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派对文化一窍不通的人来分管文化?

2015年01月26日 07:38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先前一向以为,当领导的喜欢附庸点风雅,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甚或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增强专业精神。日前读到中纪委网站上的文章《领导干部应该还文艺一份纯粹》,方知因有王岐山书记“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的辛辣幽默,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利益纷纷到书法协会兼职的“风尚”才一经披露,顿时走红网络,并为社会热议;继而“雅腐”一词开始风行。看来附庸风雅也要具体分析。

  最近一位外地朋友聊到小事一桩,同样涉及领导与艺术,说的却是有失风雅。朋友是一位爱乐者,一次在国内的某个音乐节上欣赏一场由外国乐团演奏的交响音乐会,因是音乐节的开幕式,故有相关领导讲话。领导具体讲了些什么在此不赘,总之,朋友称那是一番令他脸红的讲话(因为还有外宾在场,考虑到内外有别),领导神态的自信与其讲话内容的荒腔走板恰成鲜明对照。书生气十足的朋友不解的是,为什么要派这种对文化一窍不通的人来分管文化?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话,“外行可以领导内行”早已是定论。最为公众熟知的,或是研制“两弹一星”的最高领导聂荣臻、张爱萍等。行武之人,麾下却均为世间一流的科学巨匠,没有外行内行一类的纠结,只有精诚合作的佳话。其中原因多多,最起码的,应是这些领导人具有专业精神,即尊重专业人士,敬畏各个领域的“规律”。事实上,举凡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师、教师、医生、新闻人、作家乃至各个行当技术工人在内的所谓专业人士,无不视其“专业”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故而赋予专业人士独有的尊严,自然确立了专业精神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已然令“外行领导内行”和“行事应有专业精神”这样的两面一体具有了一定的绝对性。现代国家的三军总司令一般是从未摸过枪的文职人员。在作协当领导也未必要有作品。但必不可少的是专业精神。我曾在书上见识过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讲座嘉宾无一不是世界顶尖的人文学者,主持人请来致辞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却是专攻化学的中科院院士。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杨校长对各位嘉宾的尊崇,及对人文学科的理解、重视和建言的切中肯綮,所反映出的专业精神跃然于字里行间。

  亦曾在某杂志上读到胡耀邦同志生前的二三事,其中有人忆及当年耀邦升任中央某要职后与身边人的谈话,令我印深刻象,其大意为:不要以为我职位升迁了,水平立马便随之提高,讲话也更有分量,人的能力总要通过实践和努力一步步长进。凸显一代伟人警惕权力的自觉。每每以为这段话对当下有所针对。我们见多了不谙专业、却永远自以为高明的领导。在缺失了专业精神的领导干部眼中,傲慢是权力天生的品格,专业主义不过是权力的点缀。领导乐于到书法协会兼职,看似崇尚艺术,其实是借此攀附名利。而更多的重大决策失误,腐败等因素除外,总不乏轻慢专业精神的报应。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