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总书记为何劝年轻人“别熬夜”

2015年01月26日 07: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秦晓鹰

  有人说,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把办公桌抽屉里的东西摆放得整齐的人。还有人说,习惯比一切都重要,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将决定人的一生。我觉得被年轻人称为“习大大”的总书记,最近颇为亲切规劝年轻人“不要熬夜”的话,大概就包括了上述的内涵。他将心比心地以自己为例:“年轻时想办好事,经常通宵达旦地干,最后感觉不行,就像手里攥着一千个线头,可穿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

  笔者以为,总书记的规劝其实有两层含意。一层是在说,年轻人热情高、干劲大、性情急,总想把十天的活儿一天甚至半天就干完。但正如俗话所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急躁的结果往往是粗枝大叶,事倍功半。只有把工作的节奏调试得有张有弛,把个人奋斗的中短期目标筹划得切实可行,才会得到预期、甚至能事倍功半超出预期。曾被称为“财经主帅”的党的老一辈领导人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作异常繁忙。用他的话说就是“常常是三班倒、四班倒,上午开会,下午开会,晚上与周总理谈,午夜与毛主席谈”。结果,身体不堪重负很快就垮了,大病一场只好休养。陈云后来用12个字总结了自己在工作与健康关系上的经验教训,言简意赅,寓意颇深:“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有如此辩证思维,方能有他后来八九十岁仍可孜孜于国事的身体!可见,只有把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有条有理有序,才有高效高质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办公桌抽屉整洁的人得以取胜的原因吧。条理、有序、章法反映了一个人智商和头脑的清晰。年轻的朋友,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吧,高效高质的人生岂能用傻傻的“熬夜”支撑?听老人言,晚11点钟之前睡觉!

  说实话,笔者觉得,总书记劝年轻人别熬夜,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意,那就是一个人要能在有限的生命当中,特别是在可以为社会、为公众工作的有限时间内,作出较多的贡献,获得较大的成功,就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此的基础性习惯,例如良好作息习惯。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吧。在人的一生中,习惯其实是一种最能支配人的行动的无形力量。它摸不着看不见却牢牢控制着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节律。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毛病莫不如此。我们之所以要向那些改掉恶习的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就是因为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人要付出极大的毅力。我就曾听到过一位已有七八年“戒烟历史”的男子汉坦诚地告诉我,直到今天有时在睡梦中,他还能梦到自己在近乎享受地吸烟!

  因此,可爱的年轻人有必要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人生的朝阳刚刚露出笑脸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地“强制”自己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而不让那些恶习早早地钻入自己的躯干血液、毒化神经控制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习惯会令人终身受益呢?粗略道来恐怕有4种。其一是体育锻炼的习惯,虽说应量力而行,但每天不能少于有氧锻炼30分钟,并微微出汗。其二是爱劳动之习惯。此处所说之劳动系体力劳动。爱劳动必会转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勤劳的结果是收获的幸福,万事同理哟!其三是学习的习惯。这里所说的学习,即手不释卷地读好书读中外经典,同时带着好奇心向实践、向民间、向“无字书”学习。有了这个习惯,你还发愁缺少智慧吗?其四是卫生习惯。爱国都要讲卫生,爱自己岂不是更离不开卫生习惯。这当然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屏障。可惜这番常识在人的欲望面前,在懒惰面前往往被遗忘。

  好习惯,让我们生命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好习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健康、惬意、精致,也让现代文明与我们不再陌生和遥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癌症年轻化 你还敢透支健康吗?    2016年06月02日
  • ·能否让中国球迷不熬夜?    2015年03月17日
  • ·熬夜看世界杯 不怕无眠怕无聊    2014年06月17日
  • ·痴迷欧洲杯 别以生命为代价    2016年06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