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熬夜最高纪录”折射劳动权益保障“窘态”

2013年10月31日 13:23   来源:光明网   毕晓哲

  很多人都有过熬夜的历史,熬夜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近日,微博上就有很多网友晒起了自己的“熬夜最高纪录”,这些网友中有的是加班族、有的是学霸、有的是纯粹的夜猫子,对于这些“熬夜族”来说,他们的“纪录”可谓一个比一个惊人,让人揪心不已。(10月30日重庆商报)

  在《韩非子路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说明从病理上分析,一些疾病是在缓慢发展和深化的。众网友们晒出来的“熬夜纪录”,反映时下职场生态,也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反映,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无奈又心酸的“熬夜最高纪录”之下,实际上透支的是众多劳动者的健康。两年前,《韩国经济》中有一则消息,名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文中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这些触目惊心的“过劳死”现象产生,实际上正与“熬夜”、“加班”等外因有关。

  如果把“熬夜最高纪录”看做一种生活状态的话,实际上对公众健康而言,已经是“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地步了。令人遗憾的是,在法律和制度性层面保障劳动者权益上,依然相对缺位。像网友们晒出来的“连续4天从晚上一直加班到早上5点,小睡2个小时后又得起床上班”,以及“经常工作36个小时不间歇,最高连上过20个夜班”、“4天睡8小时打吊针画图”等等“纪录”,显然严重违犯《劳动法》。我国《劳动法》第41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一些单位和企业可以肆无忌惮让职工加班加点,曝露出来的是法律不彰、权益保护不到位的现实窘态。

  解决这一带有“过劳死”隐忧的“熬夜最高纪录”问题,需要有更多的劳动人群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懂得更多的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网友们晒出来的“玩游戏”三天不睡,是因为自身不注意的原因。现代人应该学会如何健康生活,这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企业等用工单位,也应多一些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给予职工多一些人文关怀,而不是让他们疲于奔命。当然,最关键的解决之道还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撑腰。2007年,日本一地方法院作出裁决,认定一名丰田员工因工作过度劳累而身亡,丰田公司应对其进行赔偿。在出事当天凌晨4点,该员工在工作时突然不省人事。他在去世前的半年里,每个月都加班超过80个小时。如果被认定为“过劳死”,死者家属每年可以从政府领取两万美元左右的抚恤金,有时还能从公司获得高达100万美元的赔偿金。

  法律不彰,制度呵护不力,必然让“熬夜最高纪录”盛行。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之下也导致生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类似的“过劳死”现象和““熬夜最高纪录”现象,有日益加剧之势,这对职工健康、全民健康绝非好兆头。问题和“疾病”“不治将恐深”,漠视劳动者权益或能换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却是短视的和不可持续的,及时体味到众多网友晒出来的一张张“熬夜最高纪录单”背后的心酸,并采取措施解决,是政府的责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总书记为何劝年轻人“别熬夜”    2015年01月26日
  • ·癌症年轻化 你还敢透支健康吗?    2016年06月02日
  • ·能否让中国球迷不熬夜?    2015年03月17日
  • ·熬夜看世界杯 不怕无眠怕无聊    2014年06月17日
  • ·痴迷欧洲杯 别以生命为代价    2016年06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