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1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此后10年间,又下发了相关禁令近10道。但据《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显示,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却由2004年的178家增长至2013年的521家。
11道禁令之下,高尔夫球场不减反增343家,这种毫无用处的禁令还好意思自称为禁令吗?只好称之为“鸡毛”。
高尔夫球场不减反增的现实,当然是对禁令及发布禁令者构成直接讽刺,但是,有哪个领导、哪个部门对此感到尴尬、为此承担过责任吗?
现实中,“鸡毛当令箭”的事常有,“令箭成鸡毛”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论其危害,前者助长领导者个人擅作威福,而后者则损害组织的公信力。
如果针对高尔夫球场的禁令是违背民心、违背潮流的,何至于连发11道?如果禁令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何至于连发11道一点作用也没有?禁令失效是行政不能的表现,是组织溃败的征兆,它不仅表现在清理整顿高尔夫球场的问题上,可说是一段时期以来的通病。
在最易观察到的因果关系中,禁令失效首先是由于禁令遇到了阻力。对禁令采取直接对抗的可能有,你说不准批准建设高尔夫球场,它偏要批,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以各种名义建设高尔夫球场,一些人的聪明劲儿都用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可谓烂熟于心,有用不完的“锦囊妙计”。
直接或间接违反禁令,自然有巨大的利益动机,但同时也不免要冒风险。而当利益稳收囊中,而风险几乎为零时,发再多的禁令也只能是增加更多笑柄而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讲纪律、不讲规矩典型而普遍的表现。一个组织、一支队伍,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令箭”成了“鸡毛”,禁令成了笑话,那么即使看似有雄兵百万,实则不过是一群没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乌合之众。
但在另一方面,对于禁令失效的原因,也不能不溯及禁令发布者。任何禁令都不可避免要触及既得利益,指望禁令一出、问题便迎刃而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禁令发布之前,应当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禁令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办尤必不可少。否则,发布禁令就可能流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谁说我不重视?我发禁令了呀!为什么没有效果?下面顶着不办,我也没办法呀!如果不是把发禁令当做解决问题的起点,而是当做问题的解决、当做自我存在的宣示,那么禁令就将注定无用。
有业内人士说,2004年后多次联合发文整顿高尔夫球场,但直到出台“八项规定”严厉反腐,“政策才落到实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不少人认为禁令成“鸡毛”与自己无关,说明不少人把个人的乌纱帽看得比公权力的公信力还重。在一些人眼里,反腐败固然“得罪”人,抓禁令落实也“得罪”人,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