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新闻报道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忠实记者”,必然要深入草野民间,倾听民声,铁肩担道义
1月6日,呼格吉勒图父母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向推动呼格案再审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和汤计赠送锦旗。两面锦旗上,分别写着:人民的忠实记者,走转改先锋模范;正义撼天地,公平得人心。他们发自肺腑地感谢记者仗义执言,为民请命。
随着呼格案持续发酵,汤计的名字也迅速“走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他的事迹,不少网民感动留言。有人夸赞汤计,一个选题跟了9年,不为发表,不为出名,不为钱财,不为拍马,不畏权势,不怕得罪,不抛弃不放弃,为良心为正义为职业;也有人说,既能报道牛玉儒事迹,为好官立传,也能为平民冤案翻案,让枉法官员担责,做记者当学汤计。
汤计是我们的同事,他被大家“点赞”绝非偶然,而是“实至名归”。今天人们通过呼格案认识了他,而这个战役性报道只是他30多年职业生涯中诸多作品中一个。与很多同行相比,他显得有些“小众”,没有参加过什么特别有响动的战役性报道,而是一直深深地扎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每一篇作品都印刻着鲜明的品格,他疾恶如仇,惩恶毫不手软。而他又时刻不忘扬善,歌颂身边的美好。
翻看他所写的一篇篇作品,包括呼格案的报道,都没有挂“走基层”的标识,但却被呼格吉勒图父母称为“走转改先锋模范”,这既是对他个人职业精神的一种肯定,也对当下的新闻工作有启发意义。
持续深入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肯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翻看一些报纸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普通百姓成了新闻主角,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章多了,而那些经过“加工”的稿子少了,老百姓的方言土语多了,官话套话少了。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个别“走转改”活动还仅限于稿件形式上的变化。有的仅仅开了专栏辟了专题,象征性地完成了“作业”;有的只按照规定下到基层待几天,似乎也交了差。这些都提醒“走转改”必须是真转真改,而不是形式上“走一走”。
从汤计身上,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走转改”并非是一句口号。其要求不在于语言俏皮或引用几句乡村俚语,最根本的是记者的活动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心声很好地结合起来。
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服务的,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理念,心才会真正下到基层,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才能真正走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在深入基层中感知百姓冷暖,在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
老百姓对记者的喜爱和厌恶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记者能不能听得懂家常话,能不能反映百姓的冷暖疾苦,为普通大众鼓与呼。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民观”,昨日的老一辈新闻人、今天的汤计,都用行动回答了——那就是记者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聆听群众的心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报道正确与否的标准与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走转改”活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做“人民的忠实记者”,必然要深入草野民间,倾听民声,铁肩担道义。
呼格吉勒图父母的锦旗,不仅仅是对汤计个人的褒奖,也是对一批像他一样扎根基层心系人民的好记者的褒奖。为民秉笔的新闻人,担得起这样的期待,配得上这样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