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急救知识走进社会大众

2015年01月05日 09:47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护士吴小小和温州医科大学同学潘盈盈,在上海参与了“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的现场急救。吴小小回忆说,她和潘盈盈是听到警察在现场寻找医务人员后努力挤到临时隔离区域的,她们到达时已经有几名外国志愿者在给伤者做心肺复苏,两人表明护士身份后也参与到急救中。然而,尽管伤者越来越多,而几乎没有新的懂急救的志愿者加入。

  她说,有现场群众使劲按压伤者的胸部,但是位置是错误的。错误的心肺复苏是救不回伤者的,按错位置还会导致伤者肋骨断裂,引发二次伤害。运送伤员时,有人直接拉着伤员的手和脚往车上送,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判断伤者有没有颈椎和脊椎损伤,如果有,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伤者高位截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护好颈椎和脊椎,平抬上救护车。由于没有足够的救护车,警车也被用来运送伤员,而警车上没有任何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有个外国志愿者一直帮一位伤者在做心肺复苏,按照急救常识,在采取电击除颤并恢复心跳前,心肺复苏是不能停止的,但吴小小和那名外国志愿者未被允许上车继续施救。

  所有这些,使吴小小深切感到,我国的公众急救教育严重缺失,她希望通过媒体呼吁:让更多的民众学习急救知识。

  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技能,确是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人的心搏骤停10秒即意识丧失,会突然倒地,60秒则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停止8分钟出现脑死亡。医学上有“黄金救援8分钟”之说,心跳停止在4分钟内复苏的成功率是50%,超过5分钟是25%,超过8分钟是5%,超过10分钟很少有救活的希望。因此,当遇到突发性的群体性伤亡事故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如果公众拥有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及时的自救互救,快速急救,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生命,减少人间的悲痛。

  面对现代社会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需要从多方面加强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民众中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应是其中重要一环。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比较普及。美国公众急救普及率25%、澳大利亚50%、欧洲高达80%、日本中学生92%,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而我国公民当今仅有不到1%的人接受过急救培训,即使对警察也很少开展急救培训,而警察往往是最先达到急救现场的人群。

  据此,应当重视吴小小的呼吁,全面加强安全急救教育,让急救知识和技能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全社会,用以“防患于未然”,使生命少一些遗憾,使人间少一些悲痛。这当中,人民警察、消防队员、学校教师和公共客运驾驶员等特殊职业人群应当定期参加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基础培训。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机场、风景旅游区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单位,则应建立的应急救援队伍,让生命遇到危急时都能得到急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