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学急救知识”当提升公共意识

2015年01月05日 09:41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从跨年夜外滩救人归来,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护士吴小小在微信朋友圈里呼吁:希望大家都去学习急救知识。去上海参加跨年活动的吴小小和温州医科大学同学潘盈盈参与了“12·31”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的现场急救。(1月4日《中国青年报》)

  一边是外国志愿者的专业而敬业,一边却不国内急救知识的严重缺失,面临需要救急救难却举手无措,这样的反差便是急救知识欠缺所致。作为急救现场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呼吁大家都学点急救知识,自然也是发自于肺腑之言,也是解决当前公众急救素养不强的现实选项。不过,怎么学,愿不愿意学,却需要公共意识的提升作为基础。

  有责任,有担当才会有行动,否则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或者沦为一种过场。即便“学有所成”,但若是“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没有打破,那么也可能是避而远之,或者是孰视无睹。2014年2月17日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从市民到地铁人员,再到民警都爱莫能助,及至专业人员到达之时,最好的急救时间已然错过。此时,若是有人稍微懂得一点急救常识,那么年轻的生命就可能不会被消失。

  公众、警察、地铁服务人员都不懂得急救知识,全民急救素养的欠缺由此可见一斑。究其根本原因,还公共意识不足所致。一方面,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没有预见性和超见性,未能在社会共治上做得更好,弱化了对民间组织和公众素养的培育。在国外,救生员通常都是普通公众,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并通过考试。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救生员会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根据伤者伤情采取相应措施。警察、教师、公交车司机等群体理应也必须掌握急救知识,否则就无以处理急救场面。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学习急救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没有基于优先保护和急救别人的价值取向。人们虽然懂得也极为饥渴自我保护,然而却没有意识到,只有具有了保护别人的能力,才能实现自我保护;也只有做到了能够急救别人的本领,才会获得来自别的急救。若不能消除“为什么要救别人”的认识问题,若不能改变“利己主义”的误导,那么急救知识的欠缺就会成为一种道德的苍白,以及文明的羁绊。

  因而从某种意义讲,急救知识不足不仅是一个医学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明与道德高低的命题。公众意识的提高对于公共管理具有促进作用;一个强大的社会才能形成完善而科学的管理格局,并最终促进社会共治的升级,对风险和危机的处理才会井然有序,反之则可能人人自危,企图自保却最终形成了互相伤害。就踩踏事件本身来说,真正的急救知识欠缺,恰恰在于公共意识和危机理性的短板,使得“后退”成为一种稀缺品质,从而才酿成了最大的人祸。因而,我们需要政府和公共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培训体系,但更需要社会公众不断增强公共责任与意识,懂得自己应当干什么,应当学什么,学后又用来做什么。

  学习是一种能力,却必须以认识作为基础,否则就无以成为善器。“大家都学急救知识”当提升公共意识。只有当每个人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也承担着无以推卸的责任,勇于付出和担当,敢于伸手和向前,急救知识才会大有用武之地。(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