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王国”是对转型发展的催促

2015年01月05日 09:22   来源:西安晚报   堂吉伟德

  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王久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每个沿海省份都有大型废塑料产区,回收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塑料垃圾,其中含有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这些工厂附近的河流里,经常漂浮着一层白色泡沫,鱼虾早已死绝。

  这样的一幕令人无比纠结,在国外被弃之不用的废旧塑料,进入中国后被以粗放的方式回收处理,结果引发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并最终损害公众的健康。塑料制品的利润率之低与环境污染的代价之大,两者之间无以匹配。然而由于“塑料王国”的巨大产业链条,解决了很多底层人员的生计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从寻求经济指标的地方政府,到为谋生路的从业者,再到追求暴利的地痞流氓,使得寻求改变极其不易,取缔既需要很大的决心,更无以实现从根本上的治理。

  即便是作为生产玩具的主要原料,依然无法改变低端产业的现状。“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中国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真实体现。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长张剡曾举列说,“一些国外企业买走钛原料,又把高附加值的钛产品卖到中国。我们付出极高的开采成本,得到的却是极低的收益”。2013年,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代工厂为了抢生意,加工利润低到每台2分钱也都肯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别人吃技术,我们靠力气,别人玩资本,我们玩力气,结果我们牺牲了环境,耗费了资源,却获得很少的利润。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状况,那么在路径依赖之下,中国的发展方式就很难谈得上转型。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然而在发展质量上,却还是建立在代加工、粗加工和钢筋水泥的基础上。如果“塑料王国”不断延伸其利益链,那么“垃圾围城”的状况就会日益严重,而由此牺牲的环境和健康代价,恐怕将会成为未来前进的最大包袱。时下的中国,需要的不是引进垃圾和塑料,而是让更多的高铁技术、航天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新型技术走出去。

  因而创新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无以回避的选择。改变“塑料王国”的困局需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创新意识。拍摄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们在窥视一个行业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除了心灵的震撼与恐惧之外,更应当内化成奋起直追的行动。事实证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当我们的空气、水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环境的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时,自然与环境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然不多。要从根本上消除“塑料王国”的标签,转型和提质是不贰的选择,也是“新常态”最直接的要求。

  我们不输出垃圾,但我们也不应引进垃圾,更不该制造垃圾。垃圾王国也好,“塑料王国”也罢,都是粗放化中国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镜,才能在创新求变中突破自我,并因之鉴照历史,反思现实和憧憬未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